--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绥化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序 言
《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并结合绥化市情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政府工作重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规划总体上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在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
第一章“十五”时期的回顾
“十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从市情出发,坚持大项目牵动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带领全市人民克服困难,排除阻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主要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效益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350.8亿元,年均增长9.5%(与“九五”期末2000年比,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44元(按现行汇率折780.5美元),年均增长8.7%。全口径财政收入19.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7亿元,剔除一次性收入后年均分别增长9.5%和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13.3亿元,年均增长15.9%。
——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良好,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44.5:20.2:35.3调整到36.1:22.2:41.7。绿色食品认证面积913.6万亩,年均增长74.8%;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6.1%提高到38.4%;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7户;内转外输农村劳动力83.6万人次,年均增长2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食品、化工、医药、纺织等主导和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8%。中粮肇东公司、安达庆新、青冈龙凤、绥化烟厂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大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增强。全市开工建设投资超千万元项目313个,比“九五”时期增长近4倍。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56个,超5000万元项目104个。以农副产品为原料、规模较大、牵动能力较强的加工型项目147个,占项目总数的47%。建成投产项目201个,竣工率达64.2%,其中工业项目150个,实现产值52亿元,利税5.3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5.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91.3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内外贸易持续增长。招商引资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孵化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群不断增多的良好态势,共引进到位资金115.4亿元。肇东伊利乳业、青冈龙凤玉米、明水三精药业、南京雨润大众肉联、望奎北大荒肉业、市本级昊天玉米深加工等15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8%,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住房购车、休闲度假等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7%,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7.4%。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竞争性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全面落实国家免征农业税政策,农村乡镇机构改革、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较好成效,国有粮食非收储企业退出面达到68.5%,城镇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全面完成,17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并轨。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5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4项。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小学和初中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投入资金55.3亿元,改造和新建城乡校舍83万平方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2.6%,比“九五”期末提高16.6个百分点;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达到23.7万人、27万人和51.5万人,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1%、1倍和1.1倍;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2.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共铺装城市高级、次高级道路138公里,改扩建排水管线174公里,供水管线138公里,形成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80吨,新增管道供热面积335万平方米,改造和新建城市居民住宅432万平方米。改造了明沈路明水至任民段、绥兰路、绥巴路等国、省和县级公路666公里,完成了绥化客运和货运枢纽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9万亩;改良草场128万亩。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达标率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7.1元,年均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2712元,年均增长6.5%。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415。建成通乡通村公路954.1公里。新打人畜饮水井1897眼,解决了98.8万人的饮水难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6.9%。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66.4万人。
二、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优势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二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实力不够强,运行质量不够高,外向度较低,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缺乏支撑性财源和接续性财源,财力缺口较大;三是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人才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少;四是就业再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农民和大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五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规范,经济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