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宋一枫
深夜十一点,手机铃声骤然响起,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学生宿舍突发病情:“老师,赵竟卓突然肚子疼,在床上直打滚……”宋静接到电话后,立即和爱人驱车赶往学校,将赵竟卓及时送医。在医院奔波检查、安抚学生、自掏腰包安排饮食后,又把学生安全送回校园,此时夜空已泛出熹微晨光。类似的深夜奔赴,对宋静来说,是她教学生涯中的一幅寻常画面。
宋静,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化学教师。2002年,宋静大学毕业后走上讲台,历经二十三载岁月更迭,时光淬炼了她的教学艺术,也深化了她对教育的理解:真正的教育,始于知识的传递,终于心灵的共鸣与人格的塑造。从青涩到成熟,她始终致力于用化学教师的理性去平衡师爱的严与慈,再用班主任的深情去唤醒每个孩子内在的成长潜能。
这种信念,体现在她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光芒。2020年秋天的一个自习课,宋静像往常一样巡视教室,发现盛达正埋头画画。这个文化课成绩并不突出的男孩,此刻正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宋静并没有批评他,反而被他笔下流动的灵气所打动。“你画的这么好,不妨朝着美术学院的方向努力。”这句轻声的鼓励,成了盛达命运的转折点,一支画笔改变了这个少年的人生轨迹。找到了方向的盛达,如同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仅在专业课上刻苦钻研,文化课成绩也稳步提升,最终成功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
在宋静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教育者用慧眼去发现,用耐心去守候。而这份发现的智慧,恰恰源于她在教育路上的不断反思与成长。
初任班主任时,宋静也曾经历过成长的阵痛。班里的班长原本是她最得力的助手,可后来学习状态不佳,工作也频频出错。着急的宋静对她愈加严厉,却未察觉孩子眼中渐生的疏离。直到有一天,宋静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找班长谈心:“今天不用把我当老师,你觉得我哪里做得不好,尽管说。”一番推心置腹的对话,班长终于吐露心声:“现在我犯一点错,你就特别严厉,我觉得你不喜欢我了……”这番话让宋静深受触动,她诚恳道歉,并解释了自己的初衷。一场真诚的交流,如春风化雨,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
正是这样的反思,让宋静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深度交流。面对高三学生的压力,她于2021年起创设了独特的“周记对话”机制,为每个学生准备笔记本,让大家随心书写,她则利用周末时间逐本阅读、认真回复。“难题我们慢慢解”“你很棒,要继续加油”……这些温暖的批注成为学生紧张备考中最坚实的慰藉。透过周记,她读懂了学生的焦虑:模考失利的沮丧、与父母的小摩擦。遇到家庭矛盾,她及时与家长沟通,家校合力为孩子扫清干扰。
这份特殊的书写会一直延续到每届学生高考前最后一周。学生们说,宋老师是接住情绪的“树洞”。而宋静更懂得,这本周记让她实现了与学生心贴心的交流,“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温度”。
除了情感上的陪伴,宋静还善于用创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每次大型考试,她都会精心准备奖励:班级前三名、大幅进步者、单科第一名都能获得特别的肯定。2022年高三,学生刘书源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奖励,觉得这有特殊意义,但他的成绩当时还未达到获奖标准。宋静捕捉到孩子的期待,温柔鼓励:“如果学年名次能进步20名,老师就奖励你一件特别的礼物。”这个约定激发了学生的斗志,通过努力,他实现了目标,获得了心仪的“冰墩墩”钥匙扣。随后,他们又约定新的目标,刘书源最终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林业大学。
在宋静看来,教育的艺术在于“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唤醒他们内在的潜能”。而这份对教育艺术的执着追求,也体现在她自身的专业成长上。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宋静始终保持着专业成长的热情。她先后获得2020年黑龙江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三等奖、2023年全省中小学德育“红扣子”指导奖,在绥化市“教学评一体化”说课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奋进杯”精品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她不仅自己积累运用教学经验,还积极参与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与同事们分享心得,共同成长。
专业的高度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2018年王楠获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三等奖,2024年梁策再获此殊荣。在2022年高考中,李广理综265分夺得全县第一名并考入北京大学,赵香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高考更是捷报频传,赵籽程和黄瑞麒考入清华大学,高婧涵、马晨洋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王锦城考入浙江大学,韩璐琪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实验探幽涵静影,杏坛逐梦寄深情。多年来,宋静坚持用专业拆解知识壁垒,用匠心守护成长,先后被评为市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青冈县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县级劳动模范,连续多次荣获“四有好老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然而对她来说,最珍贵的荣誉永远是那些深夜里真诚的感谢、毕业季不舍的拥抱,以及孩子们在各行各业绽放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