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庆安开辟四条渠道让文化遗产可触可及

来源:绥化日报 2025-11-06 字体:

  东北网绥化11月6日讯 ( 贺丹 特约记者 段金林 )       文化遗产传承难,让广大群众鲜活认知更难。庆安县面对这一情况,致力开发四条渠道,把传承文化遗产全力抓好。他们认为,优秀文化遗产是现代文化的根基和源头,离开传承文化遗产,现代文化也会脱离根本,迷失方向。不可把优秀文化遗产只看作空中楼阁,更不可只停留在镜里观花、井中捞月上。因此,庆安县坚持“破圈”“跨界”,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努力增强文化遗产吸引力,形成凝聚力,直达群众家门口,让百姓零距离感受到文化遗产,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庆安县文化遗产绚丽而丰富,不仅花棍舞采取五进(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进景区);板画也采取五上(上课堂、上墙面、上家饰、上厅堂、上市场),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普及,被评为全国板画之乡。但有些文化遗产,如根雕、粘贴画、鱼皮画等普及程度还不够广泛,只停留在少数传承人圈子中。县委主要领导认为应该开辟多种传播渠道,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县委责成宣传文化部门的干部,着力开辟传递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并形成了四条传播渠道。

  撰写深入浅出的资源文集。优秀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传承上,应该整合编写出一部资源文库,走进基层群众,进入日常生活,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此县里先整合了传承人和知情人队伍,组织人员编写了《全县文化遗产资源库》。经过四个月的艰苦撰写,终于完成这本30万字的文库。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表演文化,共有84个章节,对每个章节都力求做到既突出要领,又注重细节;既书写得庄重,又描写得幽默,整个作品风趣盎然,绘声绘色,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基层群众阅读,成为传播文化遗产的佳作,农民读了也爱不释手。

  编演喜闻乐见的戏剧节目。庆安的戏剧创作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民国十九年,就创作出了纪实话剧《青天落泪》,公演以后在全省爆红,成为久演不衰的好戏。在此后又连续拍摄了多部反映文化遗产的电视剧如《猫冬》、微视剧《喜从天降》、二人转《雪花那个飘》、龙江剧《来钱道儿》等十几个在全省有影响的戏剧节目,打造了传承文化遗产的声势。为宣传好这些优秀戏剧节目,他们将每个剧目的彩照制作成大幅画版,张贴上墙;印成书本彩页,广为传播。同时组织县文工团、社区老少演出团,继续编演各种类型的戏剧,集中反映戏剧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他们还把戏剧汇演制作成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播出。这些戏剧节目紧扣时代,文化遗产突出,又余味无穷,引人入胜,对传承文化遗产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开展趣味盎然的故事演讲。要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并非简单的“文化搬运”,而是要立足基层实际,将地域特色与群众文化需求相融合,编成有趣味、有意思的文化遗产故事,面对面地向群众宣讲。县委要求各乡镇、社区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员队伍,编写趣味盎然的故事,点对点宣讲文化遗产。这种故事演讲让群众深刻感知到“艺术并不遥远,文化就在身边”,从而增强了传承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基层开展故事演讲活动,贴近了群众生活,让农民亲身体验到文化产品,直接感受文化浸润,唤醒了基层文化活力,也使得群众真正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家门口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活化有目共赏的传播载体。县领导认为当下已进入数字时代,基层群众获取文化的方式日益多元,传承文化遗产也应该主动拥抱新载体,努力增强文化遗产传播的的吸引力。为此他们全力打造“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在线上策划设计了云端展厅、线上课程、潮流文创,让优质文化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直接惠及边远群众;线下则充分依托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区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流动展览、文艺汇演、文化集市等活动,让文化传承触手可及,有目共睹,从而把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搞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深受广大群众点赞。县委领导在总结让文化遗产传播直达基层的感悟时说:“基层是文化生根的沃土,也是文化遗产的源头,要继续让它开花结果,就理应把传播直达基层,全身心地投入落实好这项工作。”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