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尧 李泽栋 特约记者 高伟
金秋十月,松嫩平原腹地的明水县被丰收的喜悦包裹。10月3日,在永久乡500亩黑豆示范田里,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在墨绿与金黄交织的田垄间,金黄的豆秧卷入机身,经脱粒、清选后,黝黑饱满的豆粒顺着输粮管倾泻而下,在运粮车里堆起一座座“黑金山”。
这一片丰收盛景,不仅是明水县今年23500亩黑豆丰产的缩影,更折射出明水以“粮头工尾”战略为牵引,将一粒小黑豆打造成乡村振兴大产业的深度实践。
明水黑豆的“底气”,根植于这片不可复制的寒地黑土。明水县拥有平均厚度达1.5米的黑土层,其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10倍以上,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独特的北纬47°地理坐标,赋予这里年均2700小时以上的充足日照、2.9℃的年均气温,以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让黑豆拥有较长的无霜生长期——充足的生长周期里,黑豆能充分积累养分,再加上域内天然弱碱水的灌溉,共同孕育出品质上乘的“明水黑豆”。
“我们乡的黑豆靠的就是‘种得好、卖得俏、能增值’。选抗病优质种,搞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农技师还上门指导管护。”永久乡党委书记李艳达站在田埂上,望着忙碌的收割场景介绍,为了种出高品质黑豆,永久乡示范田全程采用标准化种植,春播时启用北斗导航播种机,实现精准下种、行距均匀;生长期推广大垄密植技术,配合绿色防控手段,将化肥农药使用率严格控制在30%以内;收割前农技人员多次实地测产,确保颗粒归仓。
永久乡永久村党支部书记高亮随手抓起一棵未收割的黑豆秧,仔细一查,一棵秧上结59个豆荚,剥开豆荚儿,籽粒油亮、绿芯饱满,“你看这品相,还没收割就被乡里的加工企业预订了,根本不愁卖。”
在明水,黑豆的价值远不止于“卖原粮”。如果说田间的丰收是黑豆“第一次蜕变”,那么车间里的精深加工,便是它实现价值跃升的关键一步。在永久乡的大豆加工企业,加工车间机器轰鸣,这里正上演着黑豆的“华丽变身”。自动化生产线正将一颗颗黑豆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黑豆经过清洗、烘干、炒熟、压榨,变成色泽清亮的黑豆油,氨基酸保留率达95%以上,每斤售价是原粮的好几倍;而在县城的加工企业,黑豆经研磨、发酵,变成黑豆粉、黑豆醋、豆制品等多种深精加工产品,明水已形成从原粮收购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
为了让黑豆产业链“串得更紧、伸得更长”,明水县还构建了“种植标准制定—订单收购—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全链条体系。在种植端,县里组建农技指导团队,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技术支持;在收购端,与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协议;在销售端,不仅与北上广深等城市商超签订直供协议,还通过电商平台打造“明水黑豆”品牌。
一粒黑豆的嬗变,是明水依托黑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缩影。明水正用这粒“金豆”证明:立足资源优势做强特色产业,就能让黑土地持续生金,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