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全媒体记者 宋一枫

“宿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探索世界的勇气和热爱生活的能力。”绥化市第七中学2020届毕业生陈鑫,给高中班主任老师宿伟萍的微信留言,成了她杏坛躬耕燃灯引路最生动的注脚。
宿伟萍,绥化市第七中学地理教师。2013年,宿伟萍于哈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登上了绥化七中的讲台,成为一名地理教师。从此,绥化七中的校园里就多了一道忙碌的身影:晨光中,她俯首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精心备课;星辉下,她埋首案头打磨教学设计;课堂上,她用数字星球系统演绎季风洋流;实验室里,她带领学生亲手制作地形模型;课余时间,她与学生畅谈地图里的山河壮丽,也耐心倾听青春的心事与迷茫……她将地理课堂延伸为人生课堂,以创新教学和温暖陪伴,在经纬纵横间照亮一批批学子的前行路。
从教十余年,宿伟萍现已成长为地理教研组长、生涯规划与指导工作室副主任。她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教学风格。“地理不仅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更是培植家国情怀的土壤。”她常这样告诉学生,并以地理学科为纽带,融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于一体,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探索与责任的种子。
2021年秋天,正上高二的学生张磊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情渐变孤僻,成绩大幅下滑。一次地理课上,宿伟萍播放了自己实地拍摄的黑龙江省典型河流与地貌影像。当画面中出现蜿蜒的河道与起伏的丘陵时,小张轻声说:“老师,这好像我老家的那条河……”宿伟萍蹲在他身边,慢慢聊起他的家乡。课后,宿伟萍邀请张磊加入地理兴趣小组,一起观察校园植被、模拟曲流地貌、观测月相。渐渐地,张磊不仅地理成绩跃至班级前列,更在班内分享会上主动讲述家乡的地理故事,声音响亮、目光坚定。高考后,张磊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向宿伟萍深深鞠躬:“老师,是您让我明白,地理里有回得去的故乡,也有看得见的远方。”
这样的故事,在宿伟萍的执教生涯中俯拾皆是。她始终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尚未被点燃的火种”,尤其关注留守、单亲家庭及心理敏感的学生。她曾自费购置地理模型和图书送至困难学生家中;也曾在中秋夜把留守学生接到家中,一边分享月饼,一边讲解“月相变化”,用科学解释思念,用陪伴温暖心灵。
在宿伟萍的课堂上,地理从来不是枯燥的文字。2023年11月,为讲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她提前两周准备教具:用苏打水模拟地下水,以石膏粉制作岩石模型,并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搭建起微型“溶洞”。当滴入酚酞的苏打水缓缓渗透石膏,逐渐形成“石笋”和“钟乳石”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原来‘流水溶蚀’真的可以亲眼看见!”而这,只是她创新教学的寻常一幕。她录制自家绿植、采集各地岩石样本,请家人协助拍摄城市地形,自制动画演示“等高线绘制”;讲授“大气环流”时,她以吹风机模拟气流,用香的烟雾在气流中的移动展示气压带移动,让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宿伟萍用数字赋能,打造沉浸式地理课堂。2016年,在学校和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她积极参与建设并率先使用绥化市首个数字化地理教室。以《探寻“一带一路”地理考点》为例,她融合数字星球、立体语音地形图、电子多媒体等设备,把抽象地理现象转化为生动立体的动态影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北印度洋季风环流,通过触摸中国立体地形图感知新疆的山脉与盆地。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策略,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真正实现了“声光电一体、手脑口并用”的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激发,所带班级成绩在年级中始终稳居前列。
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宿伟萍牵头成立地理拓展课程活动小组,推出“厉害了,我的国”手绘地图大赛、月相观测、楼间距测算、地理模型制作等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测量教学楼间距推算正午太阳高度,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锻炼了数据分析与团队协作能力,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探索中成长。
“生涯教育是点亮学生未来的灯。”作为学校生涯规划与指导工作室副主任,宿伟萍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凭借专业知识与满腔热情,帮助一批批学生明晰方向、自信前行。高一选科阶段,她耐心细致地给予分析引导;高三冲刺阶段,她为学生提供精准专业的志愿指导。2025届毕业生李博文在宿伟萍的指点下,成功考取了心仪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他的父亲感动地说:“宿老师就像一位战略家,把孩子的梦想变成了清晰的路线图。”
十载星辉燃梦径,一襟经纬化鲲鹏。从教十载,宿伟萍多次荣获省级优课二等奖、市教学设计及说课竞赛特等奖,主持并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获评绥化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以经纬为舟,以星辉为炬,宿伟萍不仅点亮了学子的求知之火,更化作指引其逐梦未来的不灭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