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构建智慧救助新模式
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东北网绥化9月16日讯 ( 于雷 李轶哲 潘晶 ) 今年7月中旬,北林区居民张某某因突发重病“触发”医疗费用橙色预警,社区网格员主动上门核实,10个工作日内救助金汇入其账户。这是我市救助工作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惠民红利,依托大数据织就民生保障网,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做到了主动发现、精准救助。
打破“信息孤岛”,擦亮数据“千里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我市以机制创新破除数据壁垒,绘制数据共享“一张图”,构建跨协同共享格局。市民政局联动营商、人社、医保等20个部门建立关键数据定期交换、实时更新机制,彻底打破“信息烟囱”,责任纳入协同机制刚性运行。医疗、住房、教育、残联、就业、救灾、殡葬等数据得以交叉比对、动态清洗,货币存款等信息得以安全规范获取。对暂不具备市级共享条件的数据,灵活下沉至县级,共享无死角。
织密监测网,预警跑在前。市民政局创建“防漏+防错”双场景预警体系,分析研判20余项核心指标和近60项子指标,设置“红、橙、黄”3级预警,对动态风险实时监测与分级响应,涵盖家庭人口变动、收入骤减、医疗教育支出激增等维度,提升救助精准度和响应效率。市县乡三级联动,市级统管数据归集与清洗预警,县级负责培训、推送和跟踪问效,乡镇(街道)聚焦一线核实施救,形成“归集—预警—核实—救助—问效”工作闭环。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渠道畅通,确保“一个不漏”。
智能匹配方案,闭环管理兜底。全市通过“精准滴灌+科学评估”一体推进,救助全流程闭环高效运行。依据预警核实结果,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启动救助;对收入改善、不再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动态清退或调整待遇。定期对预警准确率、政策落实精准度及群众满意度量化分析,持续优化预警模型与业务流程,双向提升救助精准性与体系完善性。
智慧救助体系运行以来,已获取医保、教育、金融等24家单位143.3万条数据,市民政局将3.8万余条预警信息和重点关注信息下推,基层依据信息精准纳入低收入人口2671人,临时救助194人次,清退753人。
我市将持续精准监测重病、残疾等特殊群体,探索基于数据分析的主动触达机制,对潜在高风险群体预判介入,推动救助服务关口前移。市民政局将着力推动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的转变,以数字智慧重塑社会救助流程,用科技力量兜准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