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参考消息特稿|穿越林海雪原的不朽传奇——回望东北抗联千里西征壮举

来源:绥化新闻网 2025-09-04 字体:

文/ 熊言豪 管建涛 沈易瑾 何山

  1938年的东北,林海茫茫,雪覆山川。在敌人残酷“讨伐”中,北满抗联部队从老等山悄然出发,踏上一条穿越小兴安岭的生死征途。由此,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鼓舞下,为冲破敌人“大讨伐”、打通与关内八路军联系,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以简陋装备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粉碎了日军企图剿灭东北抗联部队的罪恶企图。

  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林海雪原中的血色征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战略转移的艰辛,更是战士们用生命铸就的民族精神丰碑。

战略抉择

  站在黑龙江省老等山北满抗联西征出发地遗址,漫山玉米长势正盛,浓绿的叶片在风中翻卷。

  80多年前的老等山,远非今日这般生机盎然。这里地处嘟噜河畔,三面临水,一面接林,夏季沼泽密布、河汊纵横,冬季雪深没膝、鸟兽绝迹。正是这“人迹罕至”的天然屏障,让它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的后方密营,战士们在这里修理枪械、缝制棉衣,与敌人周旋。

  汤原,曾是东北抗日斗争最活跃的区域之一。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以太平川为中心,在汤原大地扩展抗日游击根据地。随后,第三军、第九军、第十一军等部队也来到此处集结休整、补充给养。

  “家家有抗联,户户是堡垒。”这是太平川群众与抗联部队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真实写照。

  “我爷爷孔庆余当时是太平川的地主,当时,他不光往山上送粮食和部队需要的衣服、鞋、帽子等物资,还帮助不少抗联战士隐藏身份。”孔庆余长孙孔祥吉介绍。

海伦市井家店林场抗联密营复原场景( 何山 摄)
 

  在当地群众支持下,北满抗联部队不断壮大。然而,这片“红地盘”也成为日军的“眼中钉”。

  1936年,日本关东军调集10万兵力,决心在三年之内彻底肃清“在满共产党”以及党领导下的北满抗日联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在北满地区发动更为残酷的“三江大讨伐”。日伪军在当地实行“集团部落”政策,强制将散居百姓迁入指定“集团部落”日夜监视,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抗联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

  “敌人对汤原等地实施‘篦梳式’清剿,烧毁村庄、屠杀百姓。”汤原县档案局(馆)长缴东池说,北满抗联各部队不仅失去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失去和地方党组织的联系,抗联部队的弹药和给养严重不足,战士们忍饥挨饿,还要奋力反击几倍、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

  危局面前,抉择关乎生死。1938年春夏之交,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分析敌我形势,决定跳出敌人包围圈,穿越小兴安岭,向西北部日伪统治相对薄弱、抗联活动频繁且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绥棱、海伦一带西征,开辟新的游击区。

  1938年6月,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化名张寿篯)代表省委在老等山等地召开北满抗联军政联席扩大会议,部署各军部队主力800余人分三批,以小规模行军、隐蔽行踪、避免和日军正面交战的方式,向黑嫩地区西征。

  几天后,首批西征部队悄悄离开老等山。他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带着为数不多的给养,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征途漫漫

  在小兴安岭余脉、黑龙江省绥棱县四海店镇张家湾林场,一块形似卧马的白色巨石赫然矗立,见证了北满抗联西征会师的历史时刻。

绥棱县四海店镇张家湾林场的白马石遗址 ( 受访者供图 )
 

  从老等山到白马石,北满抗联西征部队不仅要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更要闯过一条未知的生死之路。这条路线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反复权衡、吸取既往教训后的战略决断。

  早在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得知红军东征北上抗日后,便部署部队向辽西和热河方向西征,试图与关内红军取得联系,共同抗日。然而,他们在西征途中遭遇敌人重兵围堵,未能实现战略目标,被迫撤回原地。

  1938年4月,为粉碎敌人对抗联的“三江大讨伐”,抗联第二路军主力部队向西南方向的五常、舒兰进行西征,以打通与南满一路军的联系。但“内无给养,外有追兵”的恶劣形势导致二路军损失惨重,最终北返西征出发地刁翎地区。

  “摆脱孤悬敌后的困境,与党中央和关内红军取得联系是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的战略构想。北满抗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进行西征,总结了历次抗联远征的经验教训,精心策划,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史上的成功壮举。”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史志专家库成员任希贵说。

  北满抗联西征的目的地之所以选择在海伦与绥棱交界的八道林子,是因为这里山林茂密、人迹罕至,已经开辟了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

  1936年春,北满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领三军的战士向巴彦、木兰、通河一带西征,并留下六团在木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后来,六团发展为抗联第三军第六师。同年9月,赵尚志命令三军六师师长张光迪率领部队开进铁骊、庆城、绥棱一带,张光迪率部在四海店镇郭炮营子建立后方秘密营地。

  1937年春夏之交,按照北满抗联总指挥部命令,抗联六军也曾从汤原西征到八道林子一带,进行攻打叶家窝棚等战斗,扩大游击区。

  “这些部队来到绥棱发动群众,筹集粮食,为后期大部队西征储备了给养。”绥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刚介绍,在绥棱得到休整和给养补充后,赵尚志率部从绥棱开往通北,进行了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一战——冰趟子伏击战。

  冰趟子地处今黑龙江省北安市通北林业局半山区,两面环山,中间属低洼沼泽地带,常年有山泉流淌,冬季结冰成湖,是进山的必经之地。

  1937年3月初,700余名日伪军进山“讨伐”。敌众我寡,军情危急之际,赵尚志当机立断,决定将敌人引入山中,寻机设伏,狠狠打击其嚣张气焰。

  冰趟子伏击战是抗联斗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以7人牺牲的代价,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武器弹药、军毯、米肉、服装等物资,极大缓解了部队补给压力。

俯瞰白马石遗址 ( 受访者供图 )
 

  1938年9月到年末,北满抗联西征部队陆续进入铁骊、庆城、绥棱、海伦一带,在抵达八道林子成功会师后,分赴各地,择机打击日本侵略者。

  从老等山出发到八道林子会师,北满抗联主力部队的西征历时6个月,行程千余里。他们穿越的不仅是林海雪原,更是一条通往胜利的不朽之路。

深山密营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露营之歌》里的歌词,道尽东北抗联战士在西征途中的艰辛和拼死斗争的经历。这首由李兆麟与战友在西征途中创作的歌曲,传唱至今。它不只是一首歌,更是一段用热血与坚韧写就的生命记忆。

  穿越小兴安岭的路,比想象中更为艰难。林海茫茫无边,积雪没腰深,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如刀割。没有路,缺补给,身后是追兵,眼前是无尽的荒草倒木。那些临时构建的密营,既是战士们风雪中的栖身之地,更是支撑他们持续战斗的精神堡垒。

  “当年为了躲敌人,好多密营建在深山里,现在只能靠健在老战士的回忆一点点找出来,因此抗联遗址格外难寻。”海伦市陈家店林场支部书记顾宝成说。

  海伦市井家店林场的抗联密营,就是根据抗联老战士李敏的回忆找到的。2015年,她为这里题写“抗联密营”四字,寄托着对峥嵘岁月的缅怀。

海伦市井家店林场抗联密营纪念碑 ( 何山 摄 )
 

  1936年9月,抗联三军六师张光迪部在此建起密营,80余载的风雨早已冲刷掉密营的痕迹,复原后的几间木刻楞房屋错列在密林中,依山而建。墙体用原木刻制,顶部以草木覆盖,形成简易的抗联部队营房。

  这里不只是部队短暂休整的落脚点,更是西征路上的战略枢纽。老道店战斗、冰趟子战斗……周边的一场场胜利,都离不开这处密营提供的隐蔽依托与后勤支撑。

  佳木斯东北抗联雕塑馆馆长李平介绍,夏天,山里蚊虫成灾,蜱虫、牛虻黑压压一片,战士们在林子里被咬得满身是包,但不敢点烟驱虫,怕暴露目标;冬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寒夜,一觉醒来,常有人脚已被冻坏。

抗联六军在汤原县建立密营时挖掘的水井 ( 受访者供图 )
 

  食物匮乏是密营生活最严峻的考验。树皮、野菜、野果、草根,都成了抗联将士的“救命粮”,甚至野兽粪便中没消化的野果子也成了抗联战士抢着吃的美餐。

宁死不屈

  在抗联第二路军西征的艰难征途中,有一幕悲壮场景永远镌刻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长卷上。

  1938年10月的一个清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寒风呼啸,江水奔涌。8位年轻的女战士在此与日伪军激战,宁死不屈,最终集体沉江,壮烈殉国。

  这8位为国捐躯的勇士是抗联五军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以及被服厂厂长安顺福。牺牲时,年龄最大的冷云只有23岁,年龄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1938年10月上旬,抗联第五军西征队伍返回途中,在乌斯浑河渡口与千余日伪军遭遇。当时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8名妇女团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带领下分3个战斗小组与敌激战。她们主动牵制敌人火力,为主力部队争取了转移时机,自己却被围困于河畔。

  日伪军所有火力都向冷云等人集中扑来,她们背水作战至弹尽之际,面对日伪军的逼降,女战士们誓死不从。宁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高唱着《国际歌》,挽臂踏入冰冷的乌斯浑河。

  除了八女投江,抗联西征路上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用鲜血与生命捍卫着民族尊严,他们的名字至今在东北大地回荡。

  “抗联战士并非不惧死亡,只是选择了比生命更重的东西。”任希贵说,“那是信仰、责任,是民族的未来。”

精神丰碑

  站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绥棱县白马石旧址,山风依旧凛冽。这里,曾是北满抗联西征部队的会师之地,也是他们开辟新战场的起点。

  从老等山出发,穿越小兴安岭,历经数月风雪林海的生死跋涉,抗联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完成了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成功转移。北满抗联西征的胜利,撕碎了敌人的“讨伐”大网,彻底粉碎了日军将抗联围歼于伪三江省的阴谋。

  北满抗联部队西征到海伦、绥棱一带后,立即向西北远征,同时开展抗日游击战,主动出击日伪军,并向大兴安岭地区开进,给予敌人沉重打击,牵制了大批敌人,为黑嫩地区抗日游击战的开展筑牢根基,在东北抗联斗争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西征部队在斗争中扩大了抗日游击区,掀起了新的抗日武装斗争高潮,嫩海地区及大兴安岭地区游击根据地进一步扩大,给日伪当局以极大的震慑。”任希贵介绍。

汤原县东北抗联六军密营遗址,如今被复原开发为“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纪念馆”。( 受访者供图 )
 

  硝烟散尽,西征留下的精神财富愈发厚重。林海雪原里,啃树皮、卧冰雪的战士们,书写的何止是人类极限的史诗?他们用“冻掉手指仍扣扳机”的坚守,把民族大义刻进骨髓;用“宁死不当亡国奴”的牺牲,让信仰生出穿透黑暗的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胜利转移,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不朽传奇。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