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联路(十)
文/摄 崔倩宁 特约记者 张自峰 全媒体记者 陈俊杉 刘华鹏
8月14日,顺着蜿蜒山路,记者自庆安县驾车两小时前往金沟林场,踏入金沟林场的深山密林中,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往事。这里,便是抗联战士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老金沟密营遗址,一处承载着不屈精神与红色记忆的地方。
在层层叠叠的密林之中,几个残存的土包与土坑映入眼帘,当地人称之为“土棱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遗迹,却是当年抗联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的见证。当地的林场工人是听着抗联故事长大的,他告诉我们:“小时候常听长辈说,抗联战士们在这山里可遭罪了。冬天没有足够的棉衣,就裹着破旧的毯子;没有粮食,就挖野菜、啃树皮。可就算这样,他们也从没放弃过反抗。”他的话语朴实而真挚,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抗联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现出的无畏精神。
在抗联密营老金沟建立之后,1936年5月,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代军委书记的杨靖宇到这里考察,他沿山察看,对这里的地形、地貌、地势赞不绝口,连声说:“在这里建密营、建后方基地,再好不过,真是最好的红营。”
1936年,日伪军根据“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开始“大讨伐”。分散在各地的抗联部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开始向铁力、庆安一带战略转移,12月初,三军司令部将所属的政保师、五师和少年连混合编成500人的骑兵队伍,许亨植的先遣队、张光迪领导的六、九师和李景才率领的二、三师,在老金沟实现部队大会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老金沟大会师”。
老金沟在1939年底成为北满省委所在地,随之省委机关正式在老金沟安营驻扎,北满省委书记金策在这里主持省委工作。从此,老金沟既是北满省委所在地,又是三路军司令部所在地,成为党和军队的指挥中心。老金沟被杨靖宇称赞为北满的延安,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日战争圣地。
对老金沟密营,日伪当局始终把它看作心腹大患。从1940年入秋以来,日军调动大批人马,妄图一举破坏抗敌斗争的指挥中心。他们开始武力进攻、特务诈降,却没有一次成功。老金沟密营始终像磐石一样坚强屹立,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东北战场最后撤出战斗的地方。
重走老金沟密营遗址,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更感受到了抗联精神的伟大。这种精神,是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是坚定信念、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它如同这山林中的松柏,历经风雨而愈发挺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