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博 全媒体记者 王宏妍
眼下正是秋粮孕育饱满的关键时期,绥化市的田间地头透着股不一样的“科技范儿”。北林区稻田里,新稻喝着“定制水肥”,长势比往年壮实不少;绥棱县的地块上,无人驾驶插秧机“自己找活儿干”,农民站在田埂上划划手机就管好了几百亩地;青冈县的鲜食玉米地里,无人机“扫一扫”,就知道哪片该浇水、哪片该施肥……这些藏在庄稼地里的“科技招儿”,让绥化的粮食生产越来越有底气。
地里的“科技帮手”多了,庄稼长得更“精神”
“你看这稻穗又大又匀,多亏了基地的‘平地+节水’技术,一亩地多打百十来斤没问题!”北林区水稻种植户老李蹲在田埂上,扒开稻穗笑得合不拢嘴。在当地的科技示范基地,优质稻种配上“量身定制”的种植技术,不仅让水稻增产5%以上,还带动周边50万亩稻田跟着学习,大家都用上了这套“丰产经”。
不光是水稻,玉米、大豆地里的“科技帮手”也不少。青冈县的鲜食玉米基地里,传感器埋在土里“盯”着墒情,大数据在后台算着水肥量,原本一亩地种3000株就很厉害了,现在能种到3800株,产量硬生生提高了15%。海伦市的大豆基地更“厉害”,一台国产大型自走式高杆喷雾机一天能管1000亩地,小型自动气象站实时盯着光照、降水,技术员在手机上就能看着大豆“喝水”“晒太阳”,比照顾孩子还精细。绥棱县许多种粮大户都说:“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这账怎么算都划算。”
73个“科技样板田”,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要让科技真管用,就得有‘样板’领着干。”绥化市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说,今年,全市一口气建设了73个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既有农业部点名的“标杆基地”,也有省里认可的“示范田”,既有玉米、大豆、水稻这些重要作物,蔬菜、养殖、黑土地保护也没落下。
这些“样板田”里藏着不少“干货”,有的专门试种抗虫、耐密的新品种,哪个适合机器收割就推广哪个;有的教大家“轮着种地”“精量播种”,土地越种越肥;还有的展示“手机管地”“机器干活”,让种地跟上“规模化、智能化”的时髦。
如今,这些“样板田”辐射面积超千万亩,1617户农户也跟着沾了光,全市98%的农田都用上了主推新技术。不管是种大田的还是搞养殖的,都能在附近的基地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科技招儿”。
专家送到田间地头,科技不再“听不懂”
“这叶子发黄不是缺肥,是最近雨水多……”北林区的玉米基地,省里来的农业专家蹲在地里,拿着叶片给农民们“现场教学”。这样的场面,今年在绥化的田间地头演了近百场,3700多位农民跟着学了技术。
不光农民学,技术员也得“充电”。7月7日,我市承办了全省第二期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全省13个地市的100名农技术人员专门来绥化“取经”,在示范基地里看智慧设备怎么用、新技术怎么推广,回去就能用到自家地里。
更贴心的是,每个县都有“专家团”,关键时候就往地里扎。农民们说:“以前觉得科技是书本上的事儿,现在专家送到跟前儿,手把手教,咱也能玩转这些‘新道道’。”
从种子到收成,从机器到数据,科技为黑土地安上了“智慧大脑”。在绥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实惠”,正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更多粮食,也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