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8月19日讯 ( 王子阳 特约记者 姜立峰 ) 8月的黑土地上,阳光灿烂,海伦市永和镇忠厚绿色水稻科技示范园区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微风拂过,金色的涟漪层层泛起,沙沙声中满是丰收的喜悦。这片位于鸡讷公路南侧、距海伦市区32公里的稻田,其500亩核心区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正以饱满的长势诉说着科技种田的精彩故事。
走进园区,整齐划一的稻穴如同精心编排的队列,每一株绥粳309号水稻都透着勃勃生机。“你看这穗型,颗粒多饱满!”海伦市胡杨水稻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难掩喜悦,他们脚下的土地,正孕育着亩产600公斤的丰收希望。
这片稻田的“科技范儿”体现在诸多细节之中。田埂边,11个水稻新品种的试验区排列整齐,仿佛一场“选秀大赛”,等待着农技人员筛选出最适合中西部乡镇种植的“潜力选手”。育苗棚里,毯式秧盘育出的秧苗根系盘结如毯,移栽后返青速度快、生长健壮,社员们不禁感叹:“这苗栽下去就像喝了营养液,噌噌地长!”
海伦市胡杨水稻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员们是这里的‘常客’。他们推广的旱育稀植栽培模式,让水稻在‘稀松’的环境中生长得更为健壮,既省种省肥又节水。‘三化一管’模式更是将种植变成了‘精细活儿’:栽培有标准、技术有规范、全程机械化,再根据叶龄进行‘看苗管理’,水层深浅、施肥多少、防虫时机都把握得精准到位。”
翻开园区的“种植日记”,每个环节都彰显着科学与严谨。秋整地时,深松24厘米让土壤“透透气”,平翻、旋靶的深度精准到厘米;施肥遵循“稳磷、控氮、增钾”的配方,每公顷650公顷的总肥量中,尿素和钾肥还分底肥、追肥“两步走”;除草更是“对症下药”,针对稻稗、野慈姑等杂草,用药时间、水层管理都有严格规定。
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永久说:“5月插秧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当气温稳定超过13℃、地温达标后,插秧机便在田里穿梭作业,25-30穴/平方米的密度,每穴4~5株苗,数量恰到好处。水层管理更是‘步步为营’,插秧时是浅浅一层‘花达水’,返青时水漫苗高2/3,分蘖期又换成浅水,如同为水稻‘量身调温’,这也难怪水稻根系壮、分蘖多。”
站在田埂上远眺,金色稻浪与远处的村舍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这片示范园不仅是高产的样板田,更成为周边农户的“取经地”。“跟着科技走,种田不犯愁”,社员们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黑土地上最真切的幸福。再过不久,这里的黄绿色稻穗将变成饱满的金色,科技的力量将化为家家户户粮仓里的丰收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