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义彬 特约记者 段金林

近日,笔者来到庆安县柳河镇新柳村采访了抗日老兵杨友。今年95岁的杨老,是庆安县仍健在的唯一抗日老兵。只见他身体消瘦、个子高高,腰不弯、背不驼,像一根旗杆站在那里,不失老军人的姿态。
杨老听说我们前来采访他抗战事迹,那双深嵌在眼窝里锐利如剑的眼睛顿时闪着光芒,用高亢的口吻,断断续续地说:“我哪里有什么光辉事迹,那都是抗日军民齐心驱日寇,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值得怀念,也值得庆典。”接着杨老满怀激情,娓娓道来他亲身经历的往事。
1930年,杨友出生在山东省一个贫苦家庭,4岁时随父亲漂泊到庆安县柳河镇新柳村。7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猪放羊,受尽了苦难。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铁蹄踏进中国东北大地,第二年的六月,日军对庆安狂轰滥炸,随即侵入柳河镇新柳村。年幼的杨友亲眼目睹外寇在这里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为此他恨透了日本鬼子,恨不得一刀宰了他们。1936年11月,抗日联军西征部队进驻庆安,在柳河镇一带山区建起了密营,让小小年纪的杨友有机会接触到抗联战士。他借着放猪的机会,一有时间就跑到密营,听抗联战士讲述抗战故事,慢慢地加深了感情,抗联也了解到杨友的人品性格,知道他胆大心细、正直勇敢,经常委托他探听日军情报。由于他机灵,年龄又小,没引起敌人的注意,获取的情报及时又准确。有一次,日军在这一带成立了守备队,妄图一举消灭山里的抗联。杨友得到这一情况,立即报告了抗联密营,抗联做了应战准备,精心设置了伏击战,打了一场漂亮的围歼战,赞扬他机智果敢。
杨友发现日军设立了多条封锁线,对山里抗联进行围剿,妄图把抗联困死在山里。他利用放猪的有利条件,把食品和粮食藏在帽兜和腰间,偷偷带给抗联战士,由于经常带些零碎食品,也解决了抗联战士的饥饿之困。那些年,杨友带给山里抗联多少食品自己也记不清。
杨友并不满足自己暗地里当抗联交通员,他想当一个真正的抗联战士。13岁那年,他找到附近的抗日队伍,请求加入抗联部队。部队干部见他年纪小,吃不了当兵的苦,拒绝了他。杨友铿锵地回答:“再苦也赶不上当亡国奴苦,只要能赶走‘小鬼子’,吃再大的苦我也心甘情愿。”部队干部又说:“你当兵就不怕死吗?”杨友坚定地说:“我参军当兵就不怕死,在战场上牺牲最光荣。”就是这样,13岁的杨友被批准加入抗联部队,成为一名抗联战士。
频繁的战斗使得杨友目睹了老战士的英勇顽强,为此他苦练军事技术,枪不但打得准,手榴弹也投得远,还能快速实施爆破,成为全支队的爆破能手。有一次,杨友所在分队被日军包围后又被分割,需要找到附近抗联部队支援。支队先后派出两名通讯员报信联系,均没有收到成果,这才想到机智果敢的杨友。他接受任务后,化装成敌军的传令兵,熟记敌军的口令,径直朝敌军部队穿插过去。由于他年龄小,遇事又沉着,在敌人军营中穿行,并没有引起敌人怀疑,历经大半夜的爬山越岭,终于找到友邻部队,多支抗联部队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进行合围共歼,实现了胜利突围。
杨友作战机灵果敢,小小年纪就被提升机枪班班长,这更焕发了他的斗志,连连立功授奖。日本依靠飞机的优势,时常派出飞机对抗联密营狂轰滥炸。有座密营建在万城一带的山区,四面环山,又有高大树木遮蔽,比较安全。敌军发现后要炸毁密营,先要炸断一座木桥,以切断抗联退路。杨友班接受打落敌军飞机的任务后,把机枪安置在山顶松林中,伪装得也巧妙,敌人飞行员难以发现,根本没有堤防密林中会潜伏着抗联战士。敌机刚一露头,杨友一声令下,两架机枪同时开火,敌机冒着青烟跌落到山下。为此,杨友机枪班荣立集体一等功。
杨友在整个抗日斗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还被授予“独胆英雄”称号,充分彰显了他英勇作战的风采。
抗战胜利后,东北抗联进行了改编,杨友所在部队编入东北野战军,他也成为解放军中的一员,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并屡立战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报名,入朝参战。由于在战斗中受重伤,被迫复员回乡。组织安排他进城工作,他执意不肯,坚持回乡务农,他说:“我在战场上参加过数百次战斗,虽然受过伤,但没有死。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赚着啦,怎能过安逸日子。”
杨友回乡以后,仍旧发扬军人的奉献精神,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挑头改造污浊的河水,让百姓喝上干净水;参与整修村里的主干道,让村屯变得美丽洁净;村里没有休闲广场,他带领群众兴建起健身娱乐场地。他说,“让百姓过上火红日子,是我这个老兵的本分,也是我的追求。如今,我虽是九旬高龄的老人,但还有点余热,应该继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