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破冰 模式拓界 生态筑基
半亩田在富硒赛道创新进阶
特约记者 姜立峰 全媒体记者 王宏妍
海伦市被誉为“中国·黑土硒都”,在这片沃土上,黑龙江半亩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8年时间书写了一段农业创新传奇。从2017年初成立时的蹒跚起步,到如今坐拥7000亩种植基地、年销售额数千万元的科技型农业企业,这家以“扎根农业,创新创富”为使命的企业,始终将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在功能农业赛道上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突围之路。
技术创新为基:从单一产品到多元矩阵的跨越
创业初期,半亩田依托海伦天然富硒资源主推富硒大米,却遭遇市场“认知寒冬”——那时消费者对富硒产品了解甚少,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劣质产品更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当时一袋富硒大米摆在货架上,顾客总会追问‘富硒到底好在哪’‘怎么证明是真的’,我们光是解释就要花上半天时间。”企业负责人回忆道。
破局的关键,在于用技术创新筑牢产品根基。2018年起,公司与中国农大植保团队、省农科院育种团队深度合作,将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通过15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优化富硒水稻种植工艺,攻克“富硒含量不稳定”“口感与营养难兼顾”等行业难题。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矩阵从单一富硒大米向多元化拓展,如今的半亩田已形成大米、杂粮、油、山特产品四大系列50余款功能性农产品,富铁小米、高钙豆油等新品持续填补市场空白,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健康需求。
“每款产品上市前都要经过至少3轮检测,从土壤硒含量到成品营养指标,数据说话才能让消费者信服。”技术团队负责人表示,严谨的研发流程让产品赢得了专业认可——2020年“中国富硒好米”、2024年“中国富硒好产品”等荣誉,正是对其技术实力的最佳佐证。
模式创新为翼:线上线下联动打开市场空间
产品有了竞争力,如何触达消费者成为新挑战。半亩田的答案是:以模式创新打破地域壁垒,让黑土硒都的好产品走出东北。
2019年,公司在成都开设首家线下体验店,通过“看得见的种植过程”“摸得着的产品品质”消除消费者顾虑。同年入驻公益中国平台,借助公益助农的流量优势扩大影响力。2020年,832全国扶贫平台的入驻成为转折点——这个专注于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的平台,让半亩田的富硒产品精准对接全国采购需求,仅2022—2024年,平台销售额就达8820万元,占同期电商总营收的60%。
直播电商的风口上,半亩田同样抓住了机遇。2022年成立的专业直播团队,带着镜头走进黑土地:从水稻插秧到秋收脱粒,从硒含量检测到产品加工,真实的种植场景和科普内容打动了无数网友。如今,线上渠道已贡献75%的营收,形成“短视频种草+直播转化+平台复购”的完整链路。
“我们不仅卖产品,更在传递黑土硒都的农业价值。”销售总监说,通过参加全国农展会、举办“富硒美食节”等活动,企业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冰雪良田”等商标成为消费者认可的功能性农产品符号。
生态创新为魂:企农共赢筑牢发展根基
半亩田的创新,不止于产品和市场,更在于构建了“企业+农户”的共赢生态。在海伦市海北镇南华村,种粮大户王益是受益者之一,“公司统一提供稻种和技术指导,收割后按保底价回收,就算行情不好也不怕赔本。”2024年水稻价格低迷时,企业以2960元/吨的保底价收购,让像他这样的116户合作农户户均增收约7000元。
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正是半亩田的创新实践。通过制定统一的种植标准、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企业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标准化生产基地。数据显示,合作农户从2017年的8户增长至2024年的116户,户均年增收稳定在2000元以上,常年带动50人就业,真正实现了“扎根农业,创新创富”的使命。
如今的半亩田,已荣获“富硒农业示范项目”“黑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多项荣誉。面向未来,企业规划清晰:深化基地功能区分类,探索“保底收益+分红”模式;加大AI智能种植技术研发,开发富硒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在富硒农产品细分市场打造领军品牌。
从破解市场认知难题到引领功能农业发展,半亩田的创新之路证明:农业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模式与生态的协同创新。这家从黑土硒都走出的企业,正以持续创新的姿态,朝着“中国功能农业第一品牌”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