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经济

科技创新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

来源:绥化日报 2025-07-30 字体:

□ 刘琪     全媒体记者 孙一博

  科技创新通过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生活质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在育主体、建平台、促转化、强服务上聚焦发力,以科技创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培育创新主体是科技发展根基。市科技局通过开展一企一策精准靶向服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指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重点产业创新活力,助力企业迭代升级。“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们二期厂房改扩建项目正在顺利开展。”在黑龙江东部节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拥有通过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器人焊接、自动装配线等系统,实现全程自动化和数据化监测控制的数字化智能制造车间正在建设之中。该企业打造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正是我市通过科技指导促进企业向科技化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写照。目前我市持续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跟踪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梯度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十四五”期间,我市创新主体总量迅速壮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62家发展到158家,增长154.8%,累计指导597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

  提升科研攻关能力是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市“4106”现代化产业体系,市科技局指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开展技术攻关,争取科技项目立项支持。2024年,安达博源泰化工立项中央引导地方项目,争取资金支持70万元;青冈龙凤玉米、庆安中桂制药立项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共争取资金支持850万元;天有为、新和成等5家企业立项省重点研发项目,争取资金支持2650万元……通过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以常态对接高校院所资源,开展靶向对接等举措,不断壮大创新主体,使之真正具备科研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实力和能力。“十四五”期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达到8.19亿元。39个项目立项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其中,中央引导地方项目16项、省科技重大专项2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项、省重点研发项目13项、省“揭榜挂帅”项目3项,累计争取国家、省级科技项目资金支持9900多万元。省级中试熟化平台实现零的突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从无到有达到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从无到有达到6家;科学家工作室从6家增加到17家,增长183.3%;省备案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从3家增加到8家,增长166.7%。创新平台载体的加速提质为我市科研攻关能力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关键。我市通过机制保障、搭建平台、实施攻关三个方面促进成果转化:制定印发相关政策文件,完善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推动科研院所和知识产权认定机构合作,填补我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空白;依托“绥化市政务服务网”“特色服务板块”搭建“绥化市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有效匹配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企业技术需求58条,上线优质科技成果450个,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丰富的“成果宝库”;通过培养转化人才,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促成需求与成果实现畅通对接,达成“研发-转化-落地”模式,有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为现实生产力;加大项目指导力度,加强项目引导激励,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如肇东星湖科技有限公司将其总部的“呈味核苷酸二钠高活性酶法转化清洁生产新技术”在我市落地转化,实施的项目立项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完成后,肇东星湖将成为国内首家以生物发酵法生产的核苷为原料,采用高活性酶法转化清洁生产新技术生产呈味核苷酸二钠的企业,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及黑龙江省核苷及核苷酸类产品空白,形成玉米、淀粉、核苷、核苷酸产业链,有力地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市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省级技术转移机构由无到有发展到2家;技术经理人由无到有发展到39人;全市8家单位获评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获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二等奖2项;累计登记技术合同96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1.24亿元。全市企业就地转化重大科技成果82项,新增经济效益5.25亿元。

  展望未来,我市将高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旗帜,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立足绥化寒地黑土核心资源禀赋与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基础,全力构建更高水平、更具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让科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