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黑土地保护的绥化答卷: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永续的深层探索

来源:绥化日报 2025-07-23 字体:

全媒体记者  廉 红  王建夫  沈 雪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我国最珍贵的耕地资源之一,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永续,我市正以多元创新举措打响黑土地保卫战,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已逐步成型,交出了黑土地保护的绥化答卷。

  7月的绥化,田间水稻蓊郁,生机盎然。北林区双河镇杨树村55岁的农民丁会利蹲在田埂旁,拨开稻子抓一把土感慨:“‘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这地肥啊,我家三代在这里种稻子,出产的大米嘎嘎好吃。”这句朴实的话,既道出了黑土地的肥沃特质,也藏着当地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绥化,保护黑土地不仅是守护世代相传的农耕根基,更是一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持久战。

保护性耕作:五年跨越的成效与支撑

  安达市作为拥有209.36万亩耕地、年产玉米约120万吨的农业大市,自2020年被确认为首批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县以来,用五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4年,该市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达177.62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84.84%,较2020年的33.54万亩大幅增长;作业合格率从61.33%提升至84.43%。在老虎岗镇长期监测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优势显著:每亩年节约成本约60元,产量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长。

  这一成果得益于“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宣传教育”三位一体的推广体系。通过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全市配备近1750台免耕播种机,且全部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作业监控智能化。专家指导组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每年培训农技骨干和农机驾驶员500多人次。累计发放4万张宣传单和3万多册技术手册,让黑土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此外,老虎岗镇新发村、羊草镇五撮房村的县乡两级高标准应用监测基地,既记录秸秆还田量、土壤温湿度等基础数据,也成为农民直观感受成效的现场教学点,加速了技术落地。

秸秆还田与粪污利用:黑土地的“营养补给”

  绥棱县自2016年推行秸秆综合利用以来,耕地质量提高0.6个等级,土壤有机质每千克提升1.3克,粮食连年增增收。针对不同作物和地形,该县创新推广分类还田模式。水稻种植区采用“切割抛洒—旋耕—搅浆整地”技术,将秸秆粉碎至10公分以下并均匀混埋于20公分耕层;玉米种植区通过翻埋还田、松耙碎混还田等方式,2024年完成还田面积37.2万亩,让秸秆真正成为黑土地的“营养餐”。秸秆科学还田成为遏制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有效手段。

  与绥棱县形成互补的是青冈县龙农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畜禽粪污处理模式。该公司通过“专业化处理+市场化运作”,年处理固体粪便12万吨、液体粪污20万吨,为12万亩耕地提供优质有机肥。构建的“养殖—粪污处理—种植”循环体系颇具特色,养殖的10万只大鹅产生的粪污,经处理后还田用于种植1000亩防风等中草药,形成生态闭环。这种模式既解决了粪污处理难题,又通过产业链延伸提高了经济效益,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可持续的市场化方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粮食生产根基

  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19年以来累计投资126.99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817.09万亩;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73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7%。建设中严格把控“四道关”,即科学设计环节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禀赋和农民需求,建设过程实行“两监督一监管”(审计、纪检监察监督和行业监管);竣工验收采用自验、初验、终验三级体系,建后管护推行“谁受益谁负责”原则,其中北林区的“三管、五护、一查巡、五不准”制度被全省推广。

  望奎县在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探索出独特路径,其45万亩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已圆满收官。该县创新设立5个专项工作组,实行“四不两直”督导方式,将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等要素植入项目建设,打造的旱田典型示范区方案成为全省样板,实现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

科技赋能:打造“海伦样板”

  坐落于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是当地黑土地保护的“智慧引擎”。“十四五”期间,该站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黑土粮仓”项目,联合水利部松辽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等10家单位,与海伦市政府深度合作,将科技项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治沟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紧密衔接。

  在光荣村3.5万亩土地上,科研团队与地方协作组携手打造出以小流域为单元、蓄导排水系为核心的侵蚀防控与地力提升协同模式,成为黑土地上首个整村推进的保护样板。科技特派团组织近50名科技人员下沉一线,开展秸秆全量覆盖条耕、沟毁耕地修复等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海伦协作组统筹安排黑土地保护系列工程,指定专人对接,通过7次现场对接会实现科技成果与工程建设的无缝融合,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提升黑土地肥力的同时,我市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实行“一县一方案”,通过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确保各项安全利用措施落实到位,为黑土地筑起坚实的生态防线。

  专家介绍,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为它覆盖着一层黑色或暗色的腐殖质表土层。这种土层形成极为缓慢,每形成1厘米厚需要200~400年。漫长的时间为它赋予了大量的有机质,使它成为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我市的黑土地保护的实践探索不仅守护着黑土地的永续利用,更为全国耕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在这场关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持久战中,每一寸黑土地的改善,都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