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冰
聚焦寒地黑土区域,深入探讨生态文旅栖居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寒地黑土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的独特性,结合生态文旅栖居的内涵与价值,揭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与实践路径。研究旨在推动寒地黑土区域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共生,为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寒地黑土是世界上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
寒地黑土是世界上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主要分布于北纬45度左右的中高纬度地区,中国东北是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肥沃的土壤,支撑着重要的农业生产,还拥有独特的寒地气候、冰雪景观、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态文旅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寒地黑土区域依托其丰富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文旅栖居的巨大潜力。然而,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问题,对寒地黑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的平衡,构建生态文旅栖居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理论意义方面,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研究能够丰富生态文旅和栖居理论在特定地域的应用,为区域生态文旅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在实践意义上,通过对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规划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推动寒地黑土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强化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寒地黑土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共生,为其他类似寒地资源区域的生态文旅发展提供借鉴。
国外对生态旅游和栖居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在生态旅游方面,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概念,此后,生态旅游的研究不断深入,涵盖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分类、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多个方面。栖居理论方面,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栖居理论奠定了基础,后续学者从建筑、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对栖居理论进行拓展和应用。
国内生态文旅相关研究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学者们针对不同地域的生态资源和文化特色,探讨生态文旅的发展模式、规划策略以及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的融合路径。但针对寒地黑土区域生态文旅栖居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寒地黑土的农业生态、冰雪旅游等单一领域,缺乏对生态、文化、人居等多维度融合发展的深入探讨。因此,开展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内涵与价值
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是指在寒地黑土区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地域文化为灵魂,以旅游活动为载体,将生态、文化、旅游与居民生活居住有机融合,构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和生活方式。它强调生态的可持续性,注重对寒地黑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突出文化的独特性,挖掘和传承寒地黑土区域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关注旅游的体验性,通过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对生态、文化体验的需求;同时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价值方面,寒地黑土区域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这些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生态文旅栖居,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文化价值上,寒地黑土区域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如东北的满族文化、赫哲族文化,以及与寒地生产生活相关的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等。生态文旅栖居的发展有助于挖掘、传承和弘扬这些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平台。
经济价值显著,通过发展生态文旅栖居,可以带动寒地黑土区域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推动区域经济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型。此外,生态文旅栖居的发展还能够提升寒地黑土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社会价值方面,生态文旅栖居的构建有助于改善寒地黑土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了文化理解与融合,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寒地黑土区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旅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冰雪旅游方面,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场等项目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在乡村生态旅游领域,吉林、辽宁等地的一些乡村依托寒地黑土的农业资源,开展了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部分地区开始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如满族民俗村、赫哲族鱼皮文化展示馆等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在生态保护层面,由于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不合理的建设,寒地黑土区域的生态环境面临一定压力。例如,部分景区的建设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和地貌,旅游活动产生的垃圾和污水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冰雪资源,导致冰雪资源浪费和生态失衡。
文化传承与开发方面,虽然寒地黑土区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文旅开发过程中,存在文化挖掘不深入、展示形式单一、文化内涵被忽视等问题。许多文化旅游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演和展示,缺乏对文化深层次的解读和体验,难以真正吸引游客,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上,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规划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部分地区旅游规划与生态保护规划、城镇规划等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旅游项目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同时,旅游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区域旅游形象。
此外,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品牌建设不足。区域内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形象。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制约了生态文旅栖居的可持续发展。
四、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规划策略
加强寒地黑土区域的生态保护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和适度开发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保护原则,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于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案,如开展植被恢复、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推广绿色旅游技术和生态友好型旅游设施建设。采用环保材料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如生态厕所、太阳能路灯等;在景区内推广低碳交通方式,如电瓶车、自行车租赁等;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系统,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深入挖掘寒地黑土区域的文化内涵,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对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等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结合现代旅游需求,创新文化展示和体验形式,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手工艺品等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旅游内容。
加强文化传承与教育,培养文化传承人才。在当地学校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开展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建立文化传承基地,邀请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授和培训,提高当地居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同时,通过旅游活动向游客传播寒地黑土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制定科学合理的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总体规划,加强与生态保护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与协调。根据区域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如划分冰雪旅游区、乡村生态旅游区、文化体验区等,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开发。
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构建“核心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空间结构。以核心景区为吸引核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建设特色小镇,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依托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民宿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加强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和旅游线路设计,形成便捷、高效的旅游网络。
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文旅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冰雪旅游产品方面,除了传统的冰雪观光和滑雪项目外,开发冰雪主题的节庆活动、冰雪运动赛事、冰雪养生等产品;在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方面,推出田园采摘、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等项目;在文化旅游产品方面,打造文化遗址参观、民俗文化体验、艺术创作等产品。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引入智慧旅游技术,建设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查询、预订、导航等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塑造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品牌形象,提炼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如“寒地黑土·诗意栖居”“冰雪之乡·文化沃土”等。设计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品牌标识和宣传口号,加强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和传播。
加强品牌营销推广,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影视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和文化赛事,如寒地黑土文化旅游节、冰雪艺术大赛等,提高区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与国内外旅游机构、旅行社的合作,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魅力。
五、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实践路径
政府在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大对生态文旅项目的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旅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信、水电等条件,为生态文旅栖居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生态文旅栖居的健康发展。
多方合作与协同发展。推动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合作与协同发展。政府负责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分享发展成果;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通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地可持续发展。
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文旅栖居发展的积极性,让居民成为生态文旅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鼓励居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提供旅游服务;组织居民参与文化传承和旅游活动的表演,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居民能够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公平的收益,提高居民对生态文旅发展的支持度和认同感,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加强科技在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发展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生态保护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运用科技手段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如开发智慧旅游景区、虚拟旅游体验等项目,提升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鼓励开展生态文旅相关的科研创新,为生态文旅栖居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作为一种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发展和居民生活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对于寒地黑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内涵、价值的分析,以及对当前发展现状和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文化传承与创新、旅游规划与空间布局优化、旅游产品与服务提升、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等规划策略,并阐述了政府引导、多方合作、社区参与、科技支撑等实践路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寒地黑土区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旅栖居为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原则,实现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生态文旅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共生,实现“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景。然而,寒地黑土生态文旅栖居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项目名称:寒地黑土特色环境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项目编号:YWK10236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