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庭到校园:
绥化“龙法妈妈”用爱守护成长
全媒体记者 王宏妍
“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和妈妈们说,我们会一直陪着你们学习、成长,你们要珍惜时光,专注学业,敬畏生命,脚踏实地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5月16日,在绥化市中级人民法院、绥化市妇女联合会关爱服务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全省试点暨绥化市“龙法妈妈爱心驿站”示范活动中,“龙法妈妈”爱心志愿者代表、海伦市法院副院长张艳洁一遍遍地叮嘱、鼓励着她的“孩子们”。
工作31年,16年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经历,让张艳洁不仅是审判者,更是引路人。她创新打造未成年人服务品牌——心灵直通工作室。并带着普法知识从法庭走到校园,把枯燥的条文变成实用的武器,一字一句装进孩子们的心灵,每次提问,他们总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大声地喊着“法官妈妈,我知道……”
在绥化市,和张艳洁一样的“法官妈妈”还有很多,曾经,她们为失足少年抵御风雨,用模拟法庭浸润心灵,让普法教育深入童心……如今,她们拥有了同一个的名字——绥化“龙法妈妈”。
庄严的司法殿堂中,女性法官是感性与理性交织的闪光存在。法槌起落间,既有着雷霆万钧的力量,也藏着春风化雨的温度。随着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亲情缺失、教育不足、心理问题等诸多情况,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此,绥化市中级人民法院、绥化市妇女联合会决定联合创建绥化市“龙法妈妈爱心驿站”,发挥女法官专业优势,用专业与温情,为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撑起成长的“保护伞”。
当一块块由绥化“龙法妈妈”爱心志愿者与困境儿童共同精心制作的“龙法妈妈爱心驿站”手工牌匾,带着温度与期许,郑重地递交到10家基层法院代表手中;当一本本烫金的红色聘书,承载着信任与责任,传递到24名“龙法妈妈”的掌心。一场以爱为名的守护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求保护?有什么法律在保护我们呢……”模拟法庭上,张艳洁和其他三名“龙法妈妈”通过趣味普法课堂、案例视频等形式,教会孩子们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
作为关爱服务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全省试点,绥化市“龙法妈妈爱心驿站”想要做的还有很多,将聚焦教育、心理、安全、道德与行为偏差、生活与健康隐患五大成长痛点,践行对孩子们“成长路上不孤单”的郑重承诺。
在教育赋能赛道上,“龙法妈妈”将走进校园、普法场馆,创新打造“法律+学业”双育模式,用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贴近生活的案例,配合互动问答、情景模拟,将晦涩法条转化为趣味课堂,既拓宽孩子知识边界,又点燃学习热情。校园的“模拟法庭”中,孩子们将穿上法袍,沉浸式扮演审判长、被告人等角色,在“龙法妈妈”的专业指导下,零距离感受司法威严,实现法律素养与思辨能力的双重提升。
针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痛点,驿站将构建起“一对一”长效陪伴机制。经过严格选拔与儿童心理疏导专业培训的“龙法妈妈”们,定期与孩子书信往来、视频通话,倾听成长烦恼,送上节日惊喜,用细腻关怀填补亲情空白。同时,绥化市妇联还将牵头开展心理干预技能培训,让“龙法妈妈”掌握情绪识别、危机干预等专业技巧,成为孩子们身边的“心灵守护者”。
“龙法妈妈”还会化身行走的“安全指南”,借普法宣传日、模拟法庭等契机,逐条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防性侵、防校园暴力的条款,结合真实案例设计“危险场景应对”互动游戏,教会孩子拨打12355热线、留存证据等自我保护技巧。此外,驿站将与学校共建安全档案,搭建起“家校社”联防网络,织密安全防护网。
在“龙法妈妈”们最擅长的“以案说法”警示教育中,孩子们将直观认识违法后果,大家还计划在模拟法庭中增设“家长旁听席”,同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及时纠正孩子的道德与行为偏差。
此外,驿站还将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公益组织、爱心企业捐赠学习用品、营养物资,改善儿童生活条件;通过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形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关爱行动。
绥化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赵辉表示,未来将持续完善驿站运行机制,动态跟踪儿童需求,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