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区绥化,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未停歇。从《革命老区绥化的红色故事》《黑土壮歌》两本红色著作的出版,到“老毕说绥化”“廉红说红”系列短视频的推出,绥化以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构建起立体化、年轻化的红色宣传体系,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提供了鲜活素材,也为新时代老区精神传承注入澎湃动力。
从“纸墨香”到“数字流”:红色文化的立体化表达
《革命老区绥化的红色故事》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聚焦绥化老区的革命历史、乡村振兴和老促会工作,以“红色基因+发展实践”的视角,展现老区从烽火岁月到振兴之路的蜕变,被誉为“绥化老区建设的全景图鉴”。《黑土壮歌》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首次系统梳理了绥化十四年抗战的壮烈历史,填补了地方抗战史研究的空白。书中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再现了东北抗联在黑土地上的浴血奋战,成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两部著作的出版,不仅是绥化红色文化研究的里程碑,更标志着传统纸媒在新时代的使命延伸。然而,绥化并未止步于此。2025年,绥化日报社、绥化广播电视台推出“廉红说红之《革命老区绥化的红色故事》”和“老毕说绥化之《黑土壮歌》”系列短视频,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轻快的视听语言。通过专家解读、实地探访、情景还原等形式,短视频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让革命故事“活”起来,吸引年轻群体广泛关注。
从“单向输出”到“全民共创”:宣传模式的破圈升级
绥化老区宣传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媒介形式的转变,更在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两宗短视频”为例,其创作团队既包括专业媒体人,也吸纳了本土网络主播的力量。例如,安达市“八零彪子”邹成龙通过怀旧场景还原历史记忆,绥棱县“小北京在路上”高茹明用公益行动传递红色温度,这些草根创作者以接地气的方式,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官方+民间”的传播合力。
此外,绥化近年来持续举办“绥化好故事”“爱家乡·秀绥化”等短视频大赛,鼓励市民用镜头记录家乡变迁。2022年启动的“爱家乡·秀绥化”大赛,累计征集作品超万条,覆盖红色文旅、乡村振兴、民俗文化等主题,其中《黑土壮歌》相关作品以“历史+实景”的创意屡获好评。这种“全民参与、全民传播”的模式,使老区宣传从“说教式灌输”转向“沉浸式体验”,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文化传承”到“发展动能”:红色IP赋能乡村振兴
绥化的宣传创新,始终与老区振兴同频共振。《革命老区绥化的红色故事》中记录的乡村振兴案例,通过短视频二次传播后,成为推动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例如,绥棱县打造的“红色文旅线路”,串联起大青观抗联遗址群、老金沟抗联防御工事遗址、东北兆麟部队驻地遗址等景点,配合短视频推广,2024年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带动周边民宿、农产品销售增收。
同时,绥化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红色+农业”特色产业。青冈县主播姜丽娇在酒厂直播中植入革命故事,让“红色酒香”飘向全国;望奎县“柱哥柱嫂在奋斗”通过记录乡村生活,带动本地大米、杂粮销量增长30%。红色文化不再是静态的历史,而是转化为老区发展的新引擎。
从“两本书”到“两宗短视频”,绥化老区宣传的升级之路,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更是文化与时代的对话。正如绥化市老促会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红色故事穿越时空,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绥化以创新宣传凝聚奋进力量,为全国老区振兴提供了“绥化样本”。这片黑土地上的红色基因,正通过书页与屏幕,续写着永不褪色的壮歌。
( 绥化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