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海伦市老促会会长赵树芳
海伦市老促会会长赵树芳,年逾古稀,初心不改。自2011年从市政协主席岗位退下来后出任海伦市老促会会长以来,就深深地爱上了老区这片土地,他奔走呼号宣传老区,千方百计帮扶老区。将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给老区,受到国家、省和绥化市老促会领导及老区人民的一致好评。
在赵树芳的带领下,海伦老促会连续十四年荣获全国老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21年他又被省委组织部、省老干部局先后三次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特别是2024年,海伦老促会又荣获全省老区工作先进集体,赵树芳获得了全省老区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及老区建设荣誉奖的光荣称号。回顾赵树芳多年奔波忙碌的一幕幕,实在令人难忘与感动……
他把弘扬老区精神作为第一要务,多措并举,形成氛围
赵树芳会长始终把“培固红色基因之根,铸牢老区精神之魂”,激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老区宣传主攻重点。
为使宣传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扎实有效,他总结出了把宣传工作落实到基层的“六到”做法,并长期坚持和深化。即把老促会编纂的史书发到老区群众手中。近年先后编纂和下发《抗日英雄在海伦》2000册、《海伦市革命老区发展史》3500册、《你知道吗——海伦老区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3000册、《举家抗日的一代英杰顾旭东》1000册、《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2000册,共计11500册,覆盖了城乡各单位和全部老区村,形成了人们接受红色教育汲取政治营养的源泉;把英烈纪念碑及展室建到老区人身边。分别在革命烈士的出生地、指挥战斗的旧址和以烈士命名的公园建起了7处纪念碑、5处展室和展馆,做到有纪念碑的地方都有配套的展馆及展室。使这些红色史迹得以有灵动,有生机的延续;把老区村村标立到老区村路口。在27个重点老区村的村头都建起大理石的老区村村标,在117个老区村办公室门上挂起统一制作的铜质村牌,有4个老区村建起了气势宏伟标志性极强的钢架或玉质合成石雕大门,既强化了老区对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又增强了老区村民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把英烈故事传到老区人耳旁。先后录制以帮扶、支持老区建设为题材的《老区花开别样红》《战地黄花分外香》两部专题片的同时,在市电视台和海伦网上开辟了“每周一英雄”“老胡说海伦”专栏,对李兆麟、赵尚志、雷炎等15名抗日英雄故事进行专题宣讲;把政策经验信息送到老区村里。即把《中国老区建设》《黑龙江革命老区》这两刊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中国老区建设》订刊量年年稳中有升,一直位于绥化各市县之首;把英烈的名字融到老区人心中。为让烈士英名在人们心中永驻,海伦把十里主街、最大的公园、雷炎出生地辖区办事处和派出所均以雷炎烈士命名,就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校”,也选择了雷炎小学,使烈士的英名永远成为激励人们奋进的不竭动力。
他把调查研究作为爱党护党的政治责任,建言献策,当好参谋
赵树芳经常深入基层,开展“三级联动”调查研究,为市委、上级老促会当参谋,曾在扶贫工作初期深入10个乡镇20个老区村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调查与参考》,提出了9条建议和意见,为市里出台《海伦市老区脱贫攻坚工作细则》提供了决策依据。十几年来,他亲自主持调研,撰写了《走老区路,让老区富是我们永恒的情结、不懈的追求》《走进老区,走向春天,老区农民在强村富民赛道上扬帆起航》等十五篇着实管用的调研报告提交海伦市委、市政府,提出了30余条建议和意见,成为市委、市政府老区工作得力参谋。省老促会领导来海伦调研时,时任海伦市委书记王学斌深有感触地说:“海伦老区的脱贫攻坚,赵会长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功不可没。”
特别去年,按照省、绥化市老促会的总体要求,他亲自带领老促会调研组的同志,历时一周时间,深入6个乡镇进行调研,并主持撰写了《红绿结合,文旅相融,特色发展重彩绘就海伦乡村振兴新画卷》的调研报告,不仅得到市主要领导的好评,还在《黑龙江革命老区》全文发表。在调查研究的工作中,他十分注重培养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树标导航作用。在总结推广“小木耳,大产业”“小辣椒,大市场”“小毛葱,大效益”“小鹅雏,大航母”“四大四小”特色产业典型的基础上,去年又总结提升福民乡众福村的“一业兴百业旺”等一批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并用老区专项资金进行多年支持,逐年发展壮大。仅去年众福村出售旅游门票12万张,收入120万元。
他把协调服务作为永恒情结,倾心沥胆,助力攻坚
赵树芳坚持为老区排忧解难,始终把协调解决急难问题视为自身责任。在全市脱贫攻坚期间,得知省扶贫办下拨彩票资金项目,他及时找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扶贫办申请协调,使2800万元的彩票资金落户在双录、东林两个老区乡,解决了15个贫困老区村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问题。十几年来,他共申请下拨老区专项资金600多万元。覆盖了23个老区乡镇,100多个老区村,为他们在民生工程,基础建设,修建红色标识等项目实施所需资金给予投入和补贴。仅六个老区大门、两个展馆、五个展室、一个红色标识就先后投资超百万元。
2017年3月,赵树芳走访抗联三烈士牺牲地福民乡万福村,发现因村没办公室,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漏雨的闲置学校里办公,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先后两次同乡政府主要领导顶着烈日酷暑去省民政厅为福民乡万福老区村争取了专项资金15万元,又从市的老区专项资金中帮扶16万元,重新修建了办公室。并求助市利民锅炉有限公司经理万显军为该村捐赠了一台取暖锅炉、一台电脑、六套办公桌椅和两个卷柜,使该村办公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更令人感动的是革命烈士雷炎牺牲生地民强村的交通要道的一座民用大桥被洪水冲垮,使孩子上学农民生产生活严重受阻。赵树芳了解情况后心急如焚,马上协调市发改委,从计划外解决修桥资金150万元,建成了一座高标准的双拱大桥。大桥通车当天,该村群众欢欣鼓舞。由于他每年都与市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汇报和沟通老区工作,使市委、市政府对老区村高看一眼,同等条件老区优先,形成常态。去年市里为双录乡双建、双丰村、东林镇连山、双胜村,又投放资金896万元建起了两支农机服务队,修建村屯4.15公里白色路面和7000平米的晾晒场,使重点老区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他非常关注老区的弱势群体,并以开展“老区健康行”活动为契机,为就医难的贫困患者“雪中送炭”。同市普济医院结成帮扶对子后,去年,他又主动协调市康泓医院开展了“老区健康行,患者见光明”的活动。康泓医院医治白内障的专家组成团队,对低保群体中白内障的患者进行专项救治。对免费检查后确定的患者,医院车接车送,低保户免收住院费。现已入户走访普查完长发、永和、爱民等6个乡镇使120多名患者重见光明。
他把老促会工作作为职业生涯延续,殚精竭力,不懈追求
在赵树芳脑海里,时刻不忘“我们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心中时刻铭记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发展建设老区是沉甸甸的责任,也是无法割舍的情感。他情系老区人民、热爱老促会工作,把加强老促会建设,发挥其职能作用当做一种使命担当。为加强自身建设,他总结运用了“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每月工作例会制”“急难任务合作制”和“调研指导法”“典型引带法”“沟通协调法”三制、三法;坚持“工作有分工,分工不分家;工作有交叉,急难任务共同抓”的两有和“四借”“四个一样”工作方略,使老促会这个团队九牛爬坡各个出力,海伦的老区工作也步入全省第一方阵。用绥化老促会副会长夏永智的话说:“海伦老促会的工作有板有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为有位。”
赵树芳怀着对革命老区不懈的情结,心系老区百姓的冷暖,把老促会当作生命延续的舞台,把为党工作、甘为老区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新的一年里,他正以拓荒牛、孺子牛和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尽心竭力奋战在用烈士鲜血润红的海伦革命老区这片热土上,用他的辛劳汗水,为海伦老区的振兴发展书写着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作者系海伦老促会:冯辉 王忠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