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兰西县老促会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拓展工作新路径,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汇聚发展合力,勇毅攻坚克难,助推老区乡村振兴发展。2024年6月19日,黑龙江省老促会会长杜吉明深入兰西县调研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在红色文化宣传上,彰显时代性
我们注重在家门口红色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上狠下功夫,更好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一是全面普查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20余处。我们摸清兰西现有的红色资源“家底”。成立以县委副书记所超为组长的“兰西县保护红色文化资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兰西县文物局,在县乡老促会、县文旅局抽调5人组成工作队,结合全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老区村,对全县已知的河口屯惨案发生地、徐泽民抗日活动地、乔树藩出生地和于天放露营途经地等20余处革命遗址、旧址进行普查登记。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档案,形成系统的数据库,为后续的保护及利用工作提供基础材料。
二是根据革命遗址特点设计了5条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我们重点打造和宣传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吸引游客了解兰西的红色文化。在革命遗址地提供专业的导览服务,设置多名讲解员,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AR、VR等进行展示。组织实景演出,重现历史事件,增强游览参观者的沉浸感和认同感。
三是设计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结合革命遗址、历史人物、革命事件相关的革命文物元素,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意产品。各景点间联合推出特色打卡印章,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在拓客引流的同时也起到了扩大宣传的效果。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IP化,县里还授权合作开发影视、动画、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创意产品,提升影响力。
四是制作视频宣传红色文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红色旅游线路的宣传视频和图片,吸引年轻游客,提高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将革命遗址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团体前来参观学习。与文化单位合作,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宣传和教育活动,共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动员当地村民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
五是加强红色阵地建设。在已有4处阵地基础上,筹资70万元,创建了红光镇义发村“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设有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展厅100平方米、红色大讲堂60平方米、学员宿舍60平方米、多功能厅100平方米,已经投入使用。
在红色文旅开发上,注重融合性
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大力发展具有老区特色的文旅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革命老区黄崖子民俗村已完成对“六大坊”的升级改造,并建设东北村落民俗文化馆,与广东众米合作运营,建设无动力儿童乐园、露营地、直播基地、农产品展销中心、二人转剧场和乡村酒吧。坐落在义发老区村的占地1.2万平方米的红光果蔬采摘园项目以“乡村文化旅游+研学实践教育”为基础,构建绿色田园综合体,打造体验式乡村文化旅游,推出“畅游兰西1日精品线路之民俗非遗之旅,乡村休闲之旅”,截至目前,接待近150万游客,旅游综合性收入约4亿元。今年在革命老区重点打造了东北村落文化馆项目建设。依托地缘优势,全力打造哈北田园卫星城,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效嫁接,实施“旅游+农业”观光采摘项目,进一步延伸农业休闲康养产业链条,沿哈黑路、绥肇路、安兰路沿线建成了葡萄、樱桃、草莓、香瓜、叶菜、菌类等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50余处。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保存完好的民俗村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红色研学。同时,带动了餐饮等产业,村民经营起商铺和农家乐,100名村民走上了就业创业之路。
在红色文化传播上,追求广泛性
一是继续探索红色文化进校园。把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教改全过程。总结平山镇中心小学“红色基因火起来”、临江镇东风中学“多措构建法制教育新格局”、兰西县第二小学“传承红色基因,走出特色育人路”等经验,受到多家媒体的特别关注和报道。
二是巩固拓展“农家红色书屋”。全县10个老区村,村村率先创建了农民红色书屋,以读书阅读为依托宣传红色文化,对群众进行科技、文化、乡风文明等方面的教育;对全县广大农村、基层社区设立各类书屋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涌现出各类文化中心户150多户。在农家红色书屋建设过程中,每个书屋设施齐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配备图书500多册,报刊、期刊种类20多种,电子音像制品200多种。据统计,每个农家书屋每周借阅书刊200余次,在书屋阅读300多人次。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全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革命遗址遗迹逐级申报为县级、省级、全国重点级文保单位,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感染力。
三是广开常态化宣传渠道。我们积极会同宣传文化部门,研究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途径,形成传统媒体与新闻媒体交叉、口口相传与网络传播交汇的宣传模式。开展“学、用、评”实践活动。把《中国老区建设》《黑龙江革命老区》刊物订阅到乡村,组织开展学刊、用刊、评刊活动,每年表彰奖励“学、用、评”先进单位和个人。我们特别重视用“两刊”积极宣传当地名优产品。《中国老区建设》报道了兰西亚麻产业和名优产品及“兰西县蔬菜产业为何能成功”的调研报告;中国老区网和《黑龙江革命老区》宣传报道了兰西县延长产业链,丰盈“肉案子”。事后,省外有不少网商通过网络订购销售,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赞扬。开辟期刊专栏。在兰西县委宣传部主办的《呼兰河文艺》期刊上开辟了“老区史话”栏目,刊载老区历史故事、人物传奇,革命遗址遗迹。在兰西县电台、电视台开设“老区之声”专题节目,每年都开展10多期讲座。为便于收听,提高村民参与度,各帮扶部门为老区群众赠送1000台收音机。全县15个乡镇老促会和48个理事单位加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网,做到了县乡镇注册会员全覆盖。各乡镇老促会加入县老促会QQ工作群、通讯微信群,搭建了便捷沟通的平台。扩大宣传面。落实2万元专项经费,为10个老区村统一制作了老区宣传图版,统一印制宣传条幅标语、宣传单、宣传画,发到村屯粘贴。同时,在兰西县政务网开设老区咨询热线,协助史志部门编撰《兰西红色历史》篇章,出版《兰西革命英烈录》《老区村纪事》《彩虹在血花中闪烁》等书刊,并发给各基层组织;利用公共阅览栏、宣传橱窗、公益广告牌、公共场所大屏幕电视、电台等公共设施,不断扩大宣传影响力;充分利用农村广播、布告栏、社交群聊、短视频、抖音平台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倡导相关人员每日在微博上传红色图片,编辑红色短文、诗歌,转发红色歌曲、故事等等。建议旅游局筹划开设“红色教育一日游”、开辟“红色旅游线路”;会同文化局组织“红色文化传播分队”下农村、进社区、入企业,开展红色演出、老区知识竞赛、革命故事、赋诗作词、书画影展等文艺节目10多场(次);发送红色短信上百条;制作革命遗址、遗迹老区风貌电视专题片,增强红色资源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强化老区文化宣传新闻报道。截至10月末,共刊稿56篇。其中,《中国老区建设》8篇、中国老区网26篇、《黑龙江革命老区》14篇、《绥化日报》8篇。大力宣传红色文化,汇聚发展合力,不断促进兰西老区乡村振兴发展。
( 撰稿人:兰西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 王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