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
有一位朋友和我抱怨,因为“不会来事”,说话太直,虽有才华和能力,但久不得重用。这不免让我想起了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晏子。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宰相,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他在用人上的作为奠定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千秋英名。
晏子的门下有众名的幕僚,其中有一个名叫高缭。平日里,高缭对晏子百依百顺,十分尊敬,交给他的事,也均能完成;高缭与同事们的关系也很好,人缘不错。然而三年后,就在面临职位升迁时,同事们一致看好的高缭却被晏子辞退了。同事们十分不解,有些人还为高缭鸣不平。但晏子对大家真切地说:“之所以辞退他,是因为他几年内从来也没有向我提过意见,更没有当面指出过我的缺点错误,更没有在背后讲我的坏话或者骂过我。”
见大家不解,晏子继续说:我这个人就像是一根弯弯曲曲又有无数疙瘩的不成材的木头,需要能工巧匠用斧头劈、刀子削、刨子刨、锯子锯,精心打造后,才能成为一件有用的器具。可是,高缭在我身边整整三年,对我的过错从来也不讲,也不提什么意见,这样的人对我没有丝毫的益处。我之所以花钱任用你们,就是为了给我挑毛病、提建议,以利于我不断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啊。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晏子需要的是真话诤言,甚至是直面批评。晏子深谙多听诤言之理,从而做到自律、自明、自强,故而他能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辅政五十余年,与时俱进,政绩卓著,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与晏子相映成趣,同样被后世称道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时就极其信任和器重他的诤臣魏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鼓励各种批评的声音,李世民也因此和他的同事们共同打造了著名“贞观之治”。
反观当下,我们在党纪学习教育中,以案为鉴强化警示教育,深挖个案背后的深层问题,不难发现: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词、听不得不同意见、大搞“一言堂”,正是那些违法违纪官员的共性之一。这样的领导干部,文过饰非,整天陶醉于下属的恭维奉承中,身边围绕的都是善于察言观色的拍马之人,最终积小恶而成大恶,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