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姜仁彬带领“五老”投身乡村振兴

来源:绥化日报 2024-06-18 字体:

  庄义彬  特约记者  段金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工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庆安县庆安镇关工委常务主任姜仁彬一直将此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带领“五老”人员全身心投入其中,采取配套措施,把配角变成主角,主动贡献聪明才智,取得了良好成效,多次受到省市关工委的表彰。

规划乡村操碎心献点子

  关工组织为乡镇振兴出谋献策着力点应放到哪里?在哪个点上着力,姜仁彬曾感到迷茫。但他没有闭门造车,而是走下去深入调研,虚心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然后梳理归纳,从中找出突破点,锚准发力点。群众诉求最多的就是快速办好可感可及的实事,做好打基础谋长远的好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大事,把“愿望图”变为“实景图”,真正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

  基于这种思考,姜仁彬绞尽脑汁根据镇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花田”生态园的设想,得到了镇党委的赞扬支持,决定先在保安村试点推进。

  保安村邻近县城,农民进城打工的多,有些屯已整体搬迁,其中有两个屯已成为“空壳屯”,对闲置的院落房屋如何改造利用,村两委感到难拍板定夺。姜仁彬先后走访了多位专家帮助策划设计,专家建议依据邻城优势,对闲置房产进行少而精的开发改造,这样投资少,成型快。方案一公布,深受干部群众点赞。

  在进行整体规划时,姜仁彬帮助村里把30公顷闲置房基地划分为五大板块,分别建成10万平方米的育苗基地、100亩的果树园地、1000平方米日光温室、3000平方米的塑料暖棚、5000平方米的花卉园地,既让村民创收,又可观赏,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姜仁彬发现,保安村虽没山,但水域充足,洼地、水泡、池塘达2万平方米,过去一直没得到利用,还造成水害。姜仁彬积极建议对水利资源进行连片开掘,改造成连片水湖,水中种荷花,水下养鱼虾,岸边栽杨柳,湖面建凉亭、花廊,形成观光风景区。同时姜仁彬还倡导把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房间、旅游餐厅、加工厂房,让游客尽情享受农耕观光、采摘体验、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住宿养生。花田生态园建成后,仅一年时间,游客就达到7万人,实现创收78万元。

  保安村整合闲置房地产建设花田生态园的经验,县委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典型,及时召开现场会推广。面对此情,姜仁彬没停步,又进一步思考谋划,他向镇党委提出,建设花田生态园虽然能装点夏秋季节,但还应当着眼春冬时段,使之成为全年的观光“打卡”地。党委领导认为他这一想法破解了“猫冬”难题,是“金钥匙”打开了“锈锁头”,决定在“绿乡”花田基础上,创办冬季欢乐园。

  建欢乐园就得有山有水,荷花湖已建成,“水”的问题解决了,就差一座“高山”,恰好周成窝棚屯有片高岗地,可加工改造成“山”。姜仁彬动员“五老”人员和青年主动请缨,拉石运土、挑土上坡,很快建起一座20多米高的假山,设置了环山滑道、叠山悬梯;把荷花湖改造成滑冰场、娱乐场、冬钓场;设置了彩云滑道、熊猫蹦云、过山飞车、冰上蹦床、飞天城堡、透明桥涵、暖棚垂钓等20多个游乐项目,确保游客玩得过瘾,冬季生活顿生乐趣。每天接待游客1500多人,收入2万多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强村、文旅兴村”的目标,成为全市文化兴村的灿烂亮点。

强化企业跑断腿找路子

  企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也是姜仁彬关注的重点。庆安镇近几年相继建起43家实体企业,大多由传统的四坊发展起来的。姜仁彬认为,要让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把传统“势能”转身为产业“功能”。

  实现转型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祥安村张家沟屯村民高洪伟办的酒坊,是一家祖传老作坊,采用的酒曲是秘方发酵,制出的酒味道醇香悠长,回味无穷,每天来购酒的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姜仁彬建议高洪伟引进现代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但高洪伟却说他家制酒靠的就是笨榨,才创出名牌,赢得信誉,在他这一代不能自毁,要牢牢守住。姜仁彬多次上门,苦口婆心做说服工作,一再讲透说清,“守住”并不等于“固守”,而是要把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旧作坊才能焕发新活力。通过这番工作,终于使得高洪伟转舵改向,他又趁热打铁,帮助高洪伟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流程,使许多生产环节实现了自动运转,每天生产白酒由30斤增到100多斤,还带动三个农户办起酒厂,酒业成为立村企业。

  姜仁彬常说,“小作坊要创新发展,不能演‘单出头’,要延伸产业链条,上演‘大合唱’。”因此他在帮助企业转型时注重把产业链条做强做大,实现双赢共利。吉安村车家窝棚屯村孟凡军看到乡村相继扒掉磨坊碾坊,百姓加工米面有困难,他慧眼识势,率先办起机械面粉厂,生意很火。后来村里开发水稻生产,姜仁彬动员孟凡军新上生产线,形成产业链条。

  孟凡军感到自己生意红火,不想扩大再生产。姜仁彬劝他说,眼下买卖红火是暂时的,如果不能满足百姓新需求,就会走下坡路。守着旧摊不放,必然是死路一条,这使孟凡军决定延长生产链条。延长链条需要一笔资金,姜仁彬一方面帮助申请到贷款,另一方面动员三户农户,合作办起碾米、磨面、制渣三条生产线,由孟凡军作为“链主”,链条环节实现机械化操作,米粒能打磨抛光,面粉能真空包装,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加工,生产链条做到了饱和生产。

  姜仁彬认为,户办小微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就地加工升级,这也成为他助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甜黏玉米是庆安镇的当家产业,但产品仅是短期热销。姜仁彬积极建议镇政府,对这些加工企业改革创新设备,生产冷藏保鲜产品,让消费者长年吃到鲜甜的黏玉米。这个建议得到镇政府的高度支持,委托他主抓这项工作。保安村建有冷藏库,一直不能饱和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姜仁彬帮助村里在黏玉米成熟季节,以低廉价格收购,然后制成各种风味的黏玉米,再进行真空包装,冬季出售,利润翻了两番,既充分利用了闲置资源,又创造了高额利润,成为一举多得的好事。

细化产业磨破嘴解扣子

  在庆安镇百姓都称姜仁彬是“土专家”“田秀才”,他能得到这个绰号,是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有独到之处,对遇到的难题能精细化处置,打开锈锁,解开扣子。庆安镇的婆婆丁产业迈出的三大步,证实了这点。

  庆安镇位于县城郊区,又有铁路公路汇集,农民利用区域优势,在全县最早开发出婆婆丁产业,婆婆丁刚冒芽长叶,农民便抢早到地里采摘,到市场上去卖,都卖上了好价钱。但好景不长,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野生婆婆丁便开花变老了。姜仁彬看到这种情况,动员农户扣大棚种植婆婆丁,而且分期种植,当年福安村就发展到了32户,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婆婆丁集中上市,市场出现饱和,农户种植积极性受挫。如何让消费者长年吃到鲜嫩清香的婆婆丁,这是姜仁彬要寻找的出路。经过潜心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三种模式,错季生产模式、品种优选模式、绿色种植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姜仁彬的这种探索精神,总是体现在迎难而上不停步。婆婆丁是一种保鲜产品,过一两天就会打蔫,如何做到保鲜不变味,姜仁彬多次查询资料,请教专家,得到了答案:那就是生产罐头婆婆丁菜。为生产出高质量的婆婆丁菜,姜仁彬又倡导成立种植合作社,建立百亩婆婆丁生产基地,统一种植标准和流程,申请“元宝沟”婆婆丁绿色种植品牌,设立网络追溯体系,牢固确立了立村产业地位,仅婆婆丁一项农民一年创收200多万元,种植婆婆丁成为全镇稳定增收的优选产业,姜仁彬功不可没。

  姜仁彬就是这样,只要是他瞄准的产业,就要一帮到底,不做出成效不撒手。福安村西姜家屯村民张贺明原是个肉牛养殖户,由于市场销售不好想转产,究竟养啥他举棋不定。姜仁彬就带着张贺明先后到辽宁、吉林农贸市场、肉类市场考察,发现马肉深受顾客青睐。张贺明想养殖马。为稳妥不盲从,姜仁彬又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确认马肉的特殊功效绝非虚传,这才定下养马。

  张贺明为图便宜,想从市场上选马,姜仁彬就劝他说,养殖业要发展壮大,一靠品种,二靠技术,对此要舍得投入。张贺明犯难了,资金不凑手。姜仁彬便投亲靠友,四处奔走为他凑到10万元,从两个不同国家分别购进五匹吉普赛和阿尔登两个优秀马种,进行杂交繁殖。从此张贺明走自养自繁的路子。张贺明饲养精心,姜仁彬也帮扶得热心,两家相距有4里地远,姜仁彬却天天往张家跑,还把技术人员请到家,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杂交的肉马体型大、生长快、效益高,6个月就可出栏,体重达600公斤,产肉400多斤,每斤卖到30多元,每匹马纯盈利达万元以上。已销售的马不算,目前尚存栏58匹马,张贺明成为全市闻名的养马专业户。

  乡村要振兴重在种植产业,因此这成为姜仁彬关注的重点。他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后,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像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福安村农民刘立丰创办的家庭农场成为姜仁彬重点关注的对象。刘立丰是全镇出名挂号的种田能手,由于他肯钻研种田新方法,能把地种出“花”,他承包的土地比其他农户多增产百十斤那是很有把握。姜仁彬就鼓励他创办家庭农场。刘立丰心动了,姜仁彬又为他加油鼓励,帮助筹措资金,投资700万元,购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机械设备,广泛应用数字耕作、卫星监测等现代技术。家底厚实有实力,流转的、出租的、托管的各种类型的农户,像潮水一样向他涌来,当年承包土地达到75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半以上。

  大面积承包土地,刘立丰仍沿用“老把式”种地经验。姜仁彬就对他说,“现在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种地讲究智能生产,光靠笨功夫,下苦力不行,你得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姜仁彬把专家请来现场指导,带他到外地观摩,很快精通了温室育种、免耕深播、水肥一体、种肥共施、精量密植等现代技术,并舍得投入,下气力改造侵蚀沟、盐碱地、黄土岗,使之变成黄金地、大粮仓。这些举措有效增产增量,赢得信誉,邻近的外乡镇农户也纷纷要求把土地流转给刘立丰经营。

  刚开始刘立丰胆小,姜仁彬就鼓励他说,“办家庭农场为的就是实现规模经营,你的农场农户信得过,应该争做领头羊,发挥示范带领作用,放开胆子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姜仁彬的鼓励下,从前年开始刘立丰的家庭农场注重发挥凝聚力、辐射力和亲和力,向外乡镇推进。民乐镇两个屯的土地、欢胜乡一个屯的土地都流转给刘立丰经营,他的农场也被省政府命名为“优秀示范家庭农场”。

美化庭院用圆劲堵漏子

  庆安镇地处县城郊区,有的村屯就建在县城内,农民惜地如金,房屋乱建、电线乱扯、鸡鸭乱养,庭院、背街、墙体脏乱问题突出,这引起姜仁彬的重视。他认为,乡村要振兴,农户庭院美化也不容忽视,为此他设计了一套改造方案。他说,镇里的花田风景区已成规模,面子确实美了,但是庭院、背街、巷口并不美。里子和面子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子建设得再好,里子不好,也会破坏面子建设成果,应当里子和面子一起推进。为此,姜仁彬提出,要着力抓好里子,破解里子的短板、漏洞、洼地,从美化抓起。

  这个建议得到镇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认为庭院美化建设涉及千家万户,一定要稳妥推进,多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因此姜仁彬多次走访庭院建设专家,自己还到外地参观考察,接着又走村入户,广泛听取百姓呼声,终于帮助镇政府形成了明确思路,这就是从农民意愿出发,因户制宜,一户一景,把生态美、底蕴美、风尚美融为一体,循序渐进推进。

  扮靓庭院难度不小,有的农户觉得,庭院就是种菜、放杂物的,把院门一关什么也看不见。针对这些情绪,姜仁彬发动“五老”人员和青年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五老”人员开辟数字平台、手机渠道、视频展演,做形象生动的宣教工作。姜仁彬针对农户疑虑,亲自培植了几个示范户作引导。

  示范户在姜仁彬手把手指导下,利用瓦片、砖块,精心搭建花式围栏,围出一片菜地,梯次放置鲜花,将杂乱的院落改造得富有情趣,整个小院显得五彩缤纷,十分抢眼。农民看了感到舒畅开心。纷纷效仿,很快形成争创美丽庭院的热潮。许多农户本着“扮靓庭院,共享幸福”的观念,拆掉围墙,留足空间,栽花布景,既实用又美观,充满情韵。

  农家庭院特别注重保持农村风味,给人一种烟火气的感觉。许多农户在房前屋后、路旁墙角种满了花草,藤架上见葫芦,窗台上摆花盆,打造出生活气息浓郁的小场景,打造出阵阵花香的小花园,“开窗见花,出门踏绿”,呈现盎然生机的新景象。

  有人说,姜仁彬就是一个“艺术大师”,在他的倡导下,不仅把庭院打造得具有画面感,而且把那些背街小巷也改造得面目一新,呈现出新景观。他把有文化艺术特长的“五老”人员组成“智囊团”,把年富力强的青年人组成“志愿队”,在墙体绘出丹青画,在背街办起文化馆,处处彰显艺术底蕴和文化韵味。过去有些墙面被广告覆盖,墙体被菜摊占据,既影响整洁美观,又造成安全隐患。姜仁彬组织青年志愿队,配合社区对墙面污渍进行清除,对墙体进行专业粉刷,对墙壁进行彩绘美化,从而使背街小巷实现“华丽转身”,提高整体视觉效果。同时,姜仁彬还助力乡村把背街小巷改造成民俗街、美食街、彩绘街,彰显文化底蕴和内涵,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