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东北的冬天才像冬天

来源:绥化日报 2024-01-15 字体:

姬星彤

  身在岭南,零上十几度的天气却冻得我瑟瑟发抖。当初,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凛冽我是怎么过的呢?毛不易的《东北民谣》,带着我的思绪回到家乡的寒冬。

  东北的冬天是最具代表性的冬天。漫山遍野的白,是纯粹的白,是庄重的白,是不掺杂任何居心不净的白,肃穆而又浪漫。一场大雪后,目光所至都是银白色,屋顶,草木,地面……能看到的一切的一切都被雪覆盖住了,没有棱角,没有脾气,雪落上去,一片又一片,细腻、柔软、温情。一场大雪后世界显得格外安静,可能是路上的人也觉寒冷不愿多语,路上只有“咯吱咯吱”的踩雪声,这声音总是让我安心。

  尤其是一年的初雪,格外让人心旷神怡,它一般是留不住的,但第一场雪和第二场雪总能搁上几天。来南方上学后,很少赶上家里的初雪,总是家里的亲戚朋友拍照发于我,彼时的思乡之情难免油然而生。印象最深的初雪是高三那年,这时的生活总是枯燥而又乏味的,故而初雪更显浪漫和珍贵。平时下课不怎么动弹的我,也要跑下楼看一看。“今朝若能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当时突然觉得这种说法很浪漫。

  奶奶住在农村,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农村的冬天比城市里还要冷一些。每次回奶奶家要多带上一些衣服。早晨在奶奶家烧的热乎乎的炕上醒来,总是不愿意起床,有时不是因为犯懒,实在是因为把手脚放在被子以外真的是煎熬。奶奶说要是有人来咱家做客,看到八九点钟还没叠被起床叫人笑话。可能是因为城里待久了,在城里,街坊邻居都认不全,自然不会觉得早上会有人来做客。但在农村,家家如此,生在这片土地的人,淳朴而又善良,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奶奶家每逢周日会有一个大集,冬天也不例外。说是大集,其实小的可怜,只有零星十几个小摊,但是在这个村子的每一个人,卖东西的,买东西的,都准时准点到达,奶奶也是,在这寒冷的冬天,就算没什么要买的东西,也要去走一圈。热乎乎的冒着气的炒瓜子,冻得邦邦硬的冰糖葫芦,这是唯属于东北人的滋味。他们逛的不止是集,而是独属于他们的精气神。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看着一岁一枯荣,从满眼银白,到满眼碧绿,再到满眼金黄。

  奶奶家的后身是一座山,距离房屋不过十几二十步,遍山的松柏,是挺拔的,俊秀的,壮美的……大雪堆满了松树的枝丫,但松树不曾折断,熬过冬天,来年开春雪化时分,雪水会化作最滋润的水源来滋养他,松树也会露出本来青葱的样子。

  树如此,人也如是。生在东北的人,熬过了寒冬的苦楚,到哪儿都有挺立的腰身。皑皑白雪养不出病病歪歪的人,人们大气、豪爽、结实、热血难凉。东北人的幽默,来自刺骨的冬天带给他们的乐观。东北人就像冻梨一样,艰苦的环境下打碎了他们的软弱,外表坚硬而又倔强,但是如果你愿意花一点时间去化开,里面又有说不出的柔软和甘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人坚定地往出走,执拗地往南看,青山依旧是之前的青山,江水也依旧滔滔地往前奔流,奶奶家的稻苗也如往日一样一长再长,直到垂下了丰收的头。一切都如旧,白山黑水养育着我们,可能它也不懂,为什么自己养育的孩子,非要离开这片热忱的故土。我离开家之前也从未觉得东北好,我受够了寒冷的冬,刺骨的风,那风就像是刀一样,一下一下……嘶吼着,喊叫着。我眼看着手指从白到红再到紫,刚进屋烤火时又开始发烫的不行,开始瘙痒。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可当我真的走出东北,我开始整天整夜地想家。东北的景好,人更好。东北有家的味道。身边的人几乎对东北都是好印象,那里物和谐,那里人纯朴。第一次在冬天,飞越3000公里回到家乡,上飞机之时,听着邻座的老乡说着乡音,眼泪终于止不住了,我不需要知道他是辽宁人、吉林人、还是黑龙江人,听起来便很亲切。下飞机的一瞬间,寒气打透了我,在南方呆久了,甚至忘了东北多冷,居然急躁地连棉裤都没穿就踏上了回家的征途。但此时,我未觉寒凉,只感到安心。下飞机呼吸的第一口空气,一丝凛冽带着一丝甜意,正是家的味道。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在告诉我:在外面累了或者不快乐就回来吧。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