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童年的记忆中,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供销社,那里除了有我喜欢的玩具、食品、年画,还有我喜欢的味道。
远远的,就能闻到供销社的味道。大粒盐,闻起来咸咸的、腥腥的、浓浓的,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供销社精典的味道。透过大粒盐的味儿,便是齁齁的酱油的味道。那时候的酱油,用大缸盛着,上面用棉纱做的盖儿,上头是木盖儿。像我们这六七岁的孩子,手里攥着一毛钱,拎着一个空玻璃瓶儿,跑到柜台前,怯怯地喊:“打一毛的酱油!”一毛钱只能打半瓶儿,用苞米瓤儿的尖部的一小截儿一塞,双手捧着小心奕奕地往家走。白酒的味道也好闻。几口大缸,装着不同原料的白酒,有高粱酒、苞米酒、甜菜酒等。缸外挂着几个“酒提漏儿”,有一斤的、半斤的、二两的、一两的。一掀开盖子,一股浓郁的酒香味儿就飘了出来,我们这群孩子赶忙捏住了鼻子,做着鬼脸,怕醉了。大人们则使劲儿地吸着酒香,递过空瓶子。一两是自家用,二两是来客了,半斤是来贵客了,一斤以上是家里办事情。那时候的酒味道儿掺合着大粒盐、酱油、豆油的味道儿,总有香浓的人间烟火气的味道儿。
只有快过年了,供销社的味道才丰富起来。我们这群孩子,就会在供销社门口,闻着、馋着、猜着是什么味道。浓腥的是刀鱼,淡腥的是海带,半腥半臭的是卤虾酱儿;淡火药味道的是小红鞭儿,浓火药味道的是成盘的洋鞭儿,火药味掺合着草纸味的是双响子;甜香的是冻苹果,甜酸的是冻梨儿,软甜软甜是冻柿子;淡药味儿的是桔子瓣糖,淡奶味儿的是大白兔奶糖,淡淡甜味儿的是玻璃球糖。
快过年了,最盼的味道是淡淡墨香的,那就是挂起来一排排的年画: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松鹤拜寿、金童送福。最喜欢的还是四幅一套的年画:春夏秋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岳飞抗金、南京路上好八连、哪吒闹海。徜徉在年画中,留连忘返,快乐无限,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直到供销社关门了,才一边揉着脖子一边往家里跑,而鼻子里还是满满的年画味道。
不知不觉上了中学,每次骑自行车路过供销社,我们总要使劲儿吸上几口,有人喊“来凤凰烟了”!有人喊“进冻海鱼了”!还有人喊“进陈醋了”!大家一齐起哄,一块儿大笑着拼命地蹬起来。不知不觉上了高中,进县城读书了,学校周边全是食杂店,烧烤的味道、熏酱的味道、面包的味道多了起来,都没有供销社的味道入鼻入口入心入脑。放假了回到村里,总愿意找借口去供销社买东西,总想闻闻、再闻闻那熟悉的、幸福的、快乐的味道。
常常在梦里、在他乡、在年节的时候,想起供销社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