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林 石磊
“作为文化部门,不仅要为乡村送文化,更要种文化,真正植入寻常百姓家,那才算是竭职尽责。”这是庆安县文旅局局长郭春玲挂在嘴上的口头禅。自从两年前她担任局长那天起,就把在乡村种文化当作政治任务踔厉而行,作出不凡的业绩。农民为主体的花棍舞表演团队在全国丰收节广场舞比赛中作为开场舞表演,获得一等奖;她倡导创办的四个冰雪景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乡村渴望艺演常驻常新
在郭春玲到职之前,县文旅局曾组建一辆文艺大篷车,逢年过节到乡下巡回演出,让农民乐呵一阵,农民把这看作刮股风下阵雨。有群众对她说:“你们送来的艺术表演咱庄户人非常喜爱,恨不得让你们演员到乡下常驻常演。”这种期待和需求,引起郭春玲的重视和反思,她认为,我们虽然采取多种措施为乡村送文化,但农民渴望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文化服务,临时的送文化已经难以满足老百姓对文艺活动的需求。文化部门的责任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于是郭春玲到职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作出决定,文旅局的职能要实行大刀阔斧地“转轨”,把工作重点由送文化转移到种文化,而且要全力做好“接转”。这种接转就是着力抓好三个重点:
派出辅导队,提升乡村文化活动。现在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扭秧歌、小演唱、打太极拳等文体活动。由于在低层次运行,比较呆板单调,没有多少乐趣,缺乏活力和生命力。他们派出辅导队,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使之成为农村最活跃的文化活动。
组建工作队,强化乡镇文化站的功能。文化站的组成人员,多数专业水平不高,只是维持日常管理,难以承担起指导工作。在乡村种文化他们把强化文化站功能作为重点突出抓好,并采取划片定岗责任制,由局股干部包片完成。
固定培训队,扩展乡村文艺骨干队伍。在乡村种文化,文艺骨干是依靠力量,因为他们来自基层,又活跃在基层,代表着基层文化的活力。为扩展这支队伍,局里选派具有文艺专业的人员,组成培训班子,常年开展对基层的培训工作,采取的办法有两种,一种到县集中培训,一种是划片到乡下培训,不论哪种形式,都取得了可喜成效。
在庄稼院铸就艺术造血者
在乡村种文化,说明白了就是由文艺骨干播下艺术种子,然后帮助他们在乡村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庆安县活跃在乡村有特长的文艺骨干达1400多人,他们多数都是跳光杆舞,唱独角戏,难以形成合力,文艺活动也是随意性很强。面对这种情况,郭春玲带领机关干部逐个乡村进行调查,摸清文艺骨干底数,然后动员他们牵头创办小剧团。致富乡新富村前冷家屯村民许德永是村里的文艺骨干,经常在家里率领子女开展文艺活动。郭春玲和文旅局干部就动员他创办民间剧团,还协调乡村为他家置办了锣鼓、二胡、喇叭等器材,许德永在全乡第一个办起“老根小剧团”。参加剧团的村民有30多人,每年都为村民演出40多场,都是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
文旅局及时推广了像“老根小剧团”的做法,全县农村很快办起“家庭式”“联办式”“跨村式”的小剧团20多个,许多乡镇还办起办起两个以上的小剧团。郭春玲对创办小剧团的乡村,倡导成立了理事会、活动站,设立文化干事,指导扶持常年开展好文化活动,经常在小礼堂、小剧场、小广场上演农民喜欢的文艺节目。
小剧团都是由群众筹资自办,面临的困难不少,演出质量也不高。郭春玲选派有文艺造诣的工作人员组成辅导队,深入小剧团担任编导,帮助编写导演节目,帮助他们提高自编自演的造血能力,不断创新节目,紧密贴近现实,让百姓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为提高小剧团的造血功能,郭春玲着力提高小剧团演出的档次。过去舞蹈队只上台扭一阵就算完,显得单调,郭春玲就鼓励他们大胆改革创新,进行着装跳舞,描眉涂唇,涂脂抹粉,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太极拳队则融进舞蹈,拳一出,扇一抖,“刷”地一声亮相,显得十分震撼人心,受到喝彩点赞。郭春玲为演出更贴进现代生活,为73个村配备了电脑,21个小剧团增添了现代音箱。
让非遗艺术在乡下火起来
花棍舞这一古老艺术已在庆安传承四千年,成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春玲认为,活跃今天的农村文化,离不开传承古老艺术。要引导农民深研花棍舞艺术,创新不忘根本,真正使花棍舞从历史“走”出来,在大众“火”起来,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滋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郭春玲在老一代整合花棍舞的基础上,又组建起以赵葆滢、刘畅为骨干的整合挖掘队伍,深入挖掘花棍舞的文化内涵,极力找到这一古老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连结点。从而撰写出《花棍舞闪烁在新时代》《让美好家园充盈欢乐》一批有见地的论文,充分展示在庆安广袤的大地始终涌动着花棍舞鲜活的生命力,也让群众深刻认识花棍舞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其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更加自觉地传承活化这一民间艺术。
郭春玲在乡村活化花棍舞的整个过程中,多次强调既要造形,又要铸魂。把提高人们的精气神放在首位。为此她派出多支辅导队,深入乡村作培训辅导,引导舞者在表演形式上更注重追求动作流畅,节奏鲜明,刚柔分明,以粗犷豪放的打击见长;以彰显刚强精神为本,形成一个个小组合,边打边扭,边扭边唱,充满铿锵豪迈的气概。因此庆安花棍舞前年代表东北三省参加中国农民节舞蹈表演,而一炮打响。
“花棍舞既然是一种表演形式,就不能仅跳不演,应当融入戏剧,增加表演的艺术成分。”这成为郭春玲的致力追求。她引导一些舞队创新舞姿,增加表演,把古老的舞蹈搬上高雅的舞台,使其更加丰富新颖。花棍舞先后融入了《小放牛》《白毛女》等剧情,受到农民群众的拍手欢迎,连连在全国和省农民舞蹈大赛中荣获表演、编导一等奖。
把节目送到农民心坎上
为农民送文化也好,种文化也罢,郭春玲坚持做到不送低级庸俗的文艺,而植入那些喜闻乐见的正能量节目,让农民既享受到快乐喜悦,又能得到精神熏陶。
郭春玲为实现这一目的,每年通过举办“广场艺术节”“魅力文化相聚”“迎春文化展现”“农民歌手大赛”等项活动,大力倡导和推介富有正能量的文艺节目。然后把这些优秀文艺节目制作成光盘、录相、微信,在电视台、网络上进行展播,或是举办专题展览,把节目送给千家万户。今年全县举办“乡镇秧歌大赛”“小剧团优秀节目大赛”“农民歌大赛”等群众艺术团体集中活动达上百场次,使优秀文艺节目抢占了时机,占领了舞台,大造了舆论。
农村文化活动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郭春玲不满足只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而是进行立体式推进。她通过在农村住户、院落、社区,开办艺术室、写作室、展览室等形式,组织农民创作文学作品,开展摄影美术采风,使长项的得到创新,短板的得到补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版画创作是庆安县的优势,农民连续创作了多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版画作品,其中《温暖的乡村》《绿色硕果》《冬日震撼》还连连在国家美术展览中获奖;歌曲创作更是成绩斐然,《向党报告》《挺起脊梁》《稻乡欢歌》《歌唱心中的乡村》等歌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反映农村崭新面貌的长篇小说《奔向太阳》《追赶太阳》被省委宣传部、省作协评为一、二等奖、近三年有11篇短篇小说被中国第一大刊《小说选刊》发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