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绥化日报 2023-11-23 字体:

发挥科技创新倍增放大效应

李清君
 

  “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和在我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都把科技创新放在工作部署的第一位来强调。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指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的倍增放大效应,向科技成果转化要增量、向创新主体要增量、向创新平台要增量,从无到有生成科技型企业,从小到大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从大到强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我省应聚焦“国之大者”,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效应,服务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继续打造国家原创技术“策源地”,以科技创新推动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精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就要求我省精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依托科技创新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运用科技创新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要依托生物科技、种业芯片、现代化装备机械、现代职业农民队伍,全力推动中华大粮仓建设,进而带动一次产业优化升级。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利用数字技术和智慧平台打造全国冷链物流体系,将人民群众一日三餐的刚性需求转化为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运用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做好延链、补链、强链、优链,焕发传统优势制造业的活力。聚焦推动科创型灯塔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新动能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区域间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让先进制造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有力支撑。

  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推动服务业升级。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改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更好促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以科技赋能推动旅游康养、文化体育、职业教育、科创服务、区块链金融、现代物流、餐饮酒店等三次产业战略升级。

改革创新整合科技资源

  以改革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发挥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营造全社会创新生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科创资源,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链,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鼓励引导企业和科研工作者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战场,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龙江高质量发展、实现换道超车的支柱产业。

  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精耕细作我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运用央企、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等战略性创新平台,加速将一批抓在手、可转化、能牵引、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先进装备、基础研究团队、科创组织联动平台、融资组合、世界一流企业、卓越工程师等高级创新要素,使未来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新动力增长极、新业态增长动力引擎,在数字技术、新能源、大健康食品、精密仪器、功能性材料、卫星传输、气候环保等领域有所作为。

全方位开放重塑创新链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指出:“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我省要抓住新发展优势,遵循建设全国大市场要求,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创牵引的万亿产业集群。按照国家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构建哈长科创互动带,依托两地新区合作平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发挥哈尔滨省会科创中心城市引领创新发展作用,建设省内科技成果承载落地体制机制,吸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优质产能入驻黑龙江。大庆和四煤城依托新能源技术,增加化石能源接续开发,在能源的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运用碳中和技术创新引领,推动两大国有林区“四库”基地建设,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运用森林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功能,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

  (作者系省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内贸经济组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特邀专家)
 

以优良传统培养时代新人

谭琦 张洪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哈尔滨工程大学时指出:“哈尔滨工程大学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新征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前进方向、提供可行路径。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信赖青年、依靠青年、凝聚青年始终贯穿于我们党百余年的奋斗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青年群体的年龄优势和创造潜力,中国青年追求进步的最宝贵特质,决定了他们身上不仅寄托着自己的未来,更寄托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青年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伟大事业中的突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从历史脉络来看,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一同登上历史舞台,自此以后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青年始终是人民群众中最积极、最有生机、最具创造性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青年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不断在伟大事业中绽放青春力量。

  民族复兴伟业决定了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当努力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续写新的光荣。

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青年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强国一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青年勇担责任,肩负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并首次将三者的发展一体规划、专章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人才关键作用的精准把握和高度重视,因而自主培育人才、塑造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新征程育人主题之一。

  青年需坚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新时代要以伟大建党精神培养时代新人,使初心和使命在广大青年内心深处筑牢、在思想深处扎根,引导他们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坚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将所学所知应用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以优良传统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对“哈军工”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强调,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历久弥新、跨越时空,在教育事业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

  以优良传统铸魂育人,根本在于传承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哈军工”优良传统历经七十年赓续传承,其根本核心是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新征程上以优良传统铸魂育人,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忠诚品格。一方面,理想信念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灵魂,要在优良传统中汲取前行力量,让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在应对复杂局势中坚守正确方向、应对风险挑战。另一方面,对党忠诚与理想信念紧密相连,以优良传统引导青年认识到“为谁去学习、为谁去科研”的关键问题,使广大青年将爱党爱国雄心转化为科研实践动力。

  以优良传统铸魂育人,关键在于坚守为国为民的价值导向。“哈军工”优良传统在社会发展中表现为“瞄准尖端,敢为必成”的强国担当。从矢志报国开发奠基水声学科的杨士莪院士,到推动国家海疆测量实现质的飞跃的杨德森院士,再到探索水下物理前沿领域的青年教师张阿漫,优良传统始终指引科研人才想国之所想、急国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赓续优良传统,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民族发展为指引,以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引领青年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本文系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
 

激发推进兴边富民的新动能

李德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指出:“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改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更好地促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边境地区多为各民族聚集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兴边富民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奋力书写新时代兴边富民发展新篇章。

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通过特色产业兴边富民,意义更加深远。

  发展具有地域特点的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边境地区气候环境、土壤条件、风俗习惯等都有独特之处,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种养业,推动种养业向前后端延伸、上下游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生态产业发展,打造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拓宽致富路,推动边境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激活地域文化潜力,发展特色边境旅游。边境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依托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做文章,顺应消费新需求,在渔猎体验、红色路线、民俗参观、休闲养老等方面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促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要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联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为我省边境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多点发力,加强同周边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边境地区和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沿边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培育壮大若干边境重点经济区,在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各类开发区、园区、示范区等开放载体建设,完善平台功能,使其成为各类资源的聚集地,成为推动边境地区开放开发的强力引擎。

  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持续扩大“朋友圈”。加快沿边开放开发步伐,打造边境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紧跟国家战略,推动对“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进出口贸易;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逐步推动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民互市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方式多元化。

  大力改革创新,助推沿边开放迈上新台阶。加大改革力度,以创新求突破。尤其是地处我国最北的黑龙江自贸试验区,要切实发挥“为国家试制度”“为龙江谋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生成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为深化沿边开放合作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合作机遇。

推动边境地区和谐稳定

  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深化文化认同,共建精神家园。在边境地区各民族聚居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进居民小区、学校和企业,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民心基础。

  深入开展文化创建工程,以文化人,以文润人。通过创作体现历史高度、彰显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举办民族文化研讨论坛等方式,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汇聚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激发各族群众共建伟大祖国的热情和力量。

  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凝聚向上力量。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重点抢救和保护世居少数民族传统经典、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建体验馆、建基地、组织培训等多种办法,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通过创造性保护和传承,增强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李孝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强调:“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向北开放新高地,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积极履职尽责,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以绿色龙江建设为引领,加大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人民的自觉行动相结合,加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

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

  生态文明理念蕴含了保护生态环境与推动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刻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两者的协同发展路径。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保证优质的生产条件,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生态资源,更是全社会的财富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群众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实际需求。

  生态是底线,绿色是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等关键词逐步走进人民生活当中,在此背景下,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社会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

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基石

  建设美丽中国,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战略安排。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受益者,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因此,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思想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形成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和统一行动。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从中获取灵感与智慧,并将其转化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行动。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在全社会形成环保的共同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的公约数,将生态文明建设有序稳定向前推进,使得我们国家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文明发展将继续以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通过法治、市场、科技、政策多方结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问题。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挖掘生态和文化资源,打造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冰雪经济高地,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自觉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付出更多、更长久的努力。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有外部的压力,更需要有内部的动力。我们要通过“双碳”目标的实现,履行国际承诺;通过宣传和树立榜样,激发全民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促进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自觉。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继续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与生态意识,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生活方式。坚持整体方向不变,建设力度不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让我们的生态更优、环境更美、生活更甜,共同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从宏伟蓝图变为壮美画卷,让全民共享美丽中国的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