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绥化日报 2023-11-03 字体:

把“五大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梁謇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时强调:“扬长补短,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推动龙江高质量发展,走出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遵循。深刻认识、科学把握上述“五大优势”,精准选取转化赋能路径,对于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振兴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强化资源优势赋能

  我省是资源大省,耕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都十分富集。全省耕地面积2.59亿亩,位居全国之首。土质肥沃,典型黑土耕地面积占全国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56.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全国的1.83倍。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水质优良,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我省富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8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42种之多。优越的资源禀赋,赋予了龙江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十足底气,也为龙江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要素条件。

  推动资源优势转化赋能,关键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一是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加强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叫响龙江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二是促进“油头化尾”“煤头化尾”拓展延伸。大力实施“减油增化”,加快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推动石化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加快推动煤炭从燃料到原料,再到材料“吃干榨净”,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三是立足矿产资源优势,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做优碳基新材料产业,做强金属基材料产业,做细高分子材料产业,做深复合材料产业。

强化生态优势赋能

  我省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生物种类多样,是寒温带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全省森林面积21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2位;湿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近15%;10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居全国首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个,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我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9%,污染防治成效考核连续两年位列国家优秀序列。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赋能,关键在于实现生态产业化。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打造系列森林生态食品,同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二是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优先发展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户外运动三大全谱系旅游产品,重点培育自驾旅游、康养旅游两大新型旅游体验产品,提高生态旅游首位度,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自驾和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三是推动生态康养产业集群集聚式发展。促进养老与医疗、健康、旅游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别具特色的森林康养、冷(温)泉疗养、北药医养、生态颐养基地,推动康养企业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覆盖面广的产业集群和集聚区。

强化科研优势赋能

  我省科教实力较强,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78所高等院校,有中船重工七〇三所、中电科49所等124家独立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9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3个,全省拥有“两院”院士38位,有国家级专家4700多人。在现代农业、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三峡水电、西气东输、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

  推动科研优势转化赋能,关键在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一是深入实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深化产教融合、院企合作,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溢出,推动央地协同发展,增进产业链配套协作。二是健全完善科技成果汇集、评估评价、市场交易、金融支持等机制,提升各类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功能,畅通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通道。三是支持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化、专业化服务,丰富成果转化媒介载体。

强化产业优势赋能

  我省农业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优越,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和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种植带、奶牛养殖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70%,农业组织化程度领跑全国。粮食生产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1500亿斤,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储备量均居全国第一,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居全国第一,奶牛存栏数、鲜奶和乳制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我省工业基础坚实,拥有一重集团、哈电集团等一批“国之重器”,已形成以能源、食品、石化、装备等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大型电站成套机组、重型数控机床、核电装备以及铁路货车等领域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推动产业优势转化赋能,关键在于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不断迈向中高端。一方面,要扎实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大力发展“四个农业”,培育壮大优质粮食、现代畜牧、森林食品、寒地果蔬、冷水渔业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三篇大文章”,聚焦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积极构建具有龙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区位优势赋能

  我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省份,是中国东北从陆路通往俄罗斯和东欧的窗口,也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向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我省有2981.26公里的边境线,有27个国家一类口岸,具备向北开放独特的地缘优势。

  推动区位优势转化赋能,关键在于畅通物流运输,搭建开放平台,深化产业合作。一是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开放大通道。建设重要陆路通道、河海航道、能源管道等基础设施,完善面向东北亚开放的交通运输网络。二是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创新发展,更好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和平台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三是深化跨境产业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央企、省外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具有龙江特色优势的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进出口产品加工区和加工产业集群,支持进口互贸商品落地加工。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抢抓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孙浩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我省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新词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随后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提“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我省拥有一批代表“国之重器”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能够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创新发展,具备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底蕴和优势。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振兴发展的基点聚焦在创新上,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新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生产力水平也随之发展提升而呈现的新质态,表现为更具发展内涵、潜力和优势。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指劳动能力,还包含创新能力。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特点,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

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有“善思”的问题,但更多时候是“敢思”和“敢为”的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要从根本上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形式主义和无所作为,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开拓新的方向。要跳出传统思维定式,跳出条条框框限制,敢于对标高标准,顺应新经济发展、新产业崛起的趋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业态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又要着眼未来视域,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们既要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要引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实现“换道超车”。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我省要独创独有、敢闯敢试,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农机装备等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要全方位推动优势产业数字化赋能,打造生物经济新基地,以“产业设计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设计产业化”完善设计产业生态链,抢抓举办亚冬会的战略发展机遇,打造冰雪经济新标杆。要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强力推动新兴产业壮大新形态、领跑新赛道、创造新优势,把龙江的未来产业培育成“参天大树”。

  同时要集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人才。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制定落实好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创新人才追梦的“理想之城”,让创新人才在龙江找到最需要的资源要素、享受最优质的创业服务,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要找准引才聚才的制度良方,创造企业家成长的优良环境,加快推进人尽其才、各展其能、脱颖而出的机制创新,厚植汇聚国内外人才“制度沃土”,为高质量振兴发展提供优质的创新人力资本。

构筑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集群

  筑巢聚凤,蓄势崛起。要构筑创新集群,促进各创新主体实现优势互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仅集中在单一环节发力是不够的。要推动创新要素向重点地区集中、产业集群向重点园区聚集,优化产业集聚布局,推动创新产业由“单枪匹马”变为“握指成拳”。要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高校创新支撑实力、提升科研机构应用研究能力。

  应以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推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页岩油开发、石油化工、重型装备、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等集群发展,构筑哈大齐协同一体的科创走廊和工业走廊;以哈亚牡地区为重点集中布局冰雪经济、旅游康养、平台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加速形成创新能力强的龙江科创企业集群矩阵、新兴产业集群园区,塑造创新驱动发展的“集聚策源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共同体优势。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以“四个农业”支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余志刚  宋志彬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时指出:“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农业大省,我省既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又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统筹推进“四个农业”,建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基地,提升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率先建设农业强省,奋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担当作为、走在前列。

支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为确保率先建设农业强省任务目标扎实有效推进,我省积极探索,深入谋划,确定了建设方向和目标: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是我省首要的政治责任。适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消费需求,以及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需求,我省通过大力发展“四个农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第一驱动力,不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不断强化农产品品牌效益,统筹推进农业科技化、绿色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持续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释放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潜力,切实推进保数量与保质量相统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龙江贡献。

  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是我省重大的历史使命。我省立足农业基础、资源禀赋,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目标,提出大力发展“四个农业”: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重点围绕数字农业、生物农业、种业振兴、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持续发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努力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粮仓、绿色厨房;大力发展质量农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推进全过程、全环节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系统谋划和推进农业品牌体系建设,以品牌赋能促进寒地黑土、绿色有机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兴农富农的现实效益。以“四个农业”为目标和手段,系统谋划、全面发力,努力形成农业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加速优化、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准确把握“四个农业”的内涵

  科技农业是科技支撑更加有力、现代化水平更高的农业。发展科技农业,加速实现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赋能,实现生产技术升级、产品迭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智能化发展。

  绿色农业是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发展方式合理持续的农业。发展绿色农业,进一步释放龙江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的独特优势,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的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质量农业是供给保障安全可靠、产业韧性持续增强的农业。发展质量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有助于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完整稳定的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推进农业生产由“量”到“质”的转变,保障农产品的高效优质供给。

  品牌农业是产业链条健全高端、价值链条显著提升的农业。发展品牌农业,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有助于提升地区农产品知名度和大众认可度,利用品牌拉动效应,让龙江优质农产品加快在国内市场形成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提高农民收入和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科学技术应用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统筹推进“四个农业”的路径

  以创新驱动为支撑走好科技兴农之路。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推广应用体系“三大体系”,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数字农业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优质良种繁育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程等重点工程,集中攻关种业、生物经济、农机装备、黑土地保护、秸秆综合利用等战略领域的“卡脖子”环节,在全省推动形成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新格局。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以绿色发展为底色走好生态优先之路。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步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统筹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化肥、农药、除草剂减量行动,建立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模式,加大耕地轮作休耕力度。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划定资源承载力和持续集约利用红线,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引导农业产业向优势区集中。

  以标准生产为基础走好质量发展之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组织制定各类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将标准化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积极推进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高标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涵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产品服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追溯管理体系及风险监测体系,推动农产品优质化、安全化、营养化、高质量发展。

  以品牌创建为抓手走好市场先行之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鼓励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发认证优势特色品牌,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持续推进品牌质量提升、品牌孵化培育、品牌传播推广、品牌保护利用和品牌营销赋能五大工程建设。创新品牌营销思路,充分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创造更多消费者喜爱的龙江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好“黑土优品”“龙江食品”等品牌的宣传推介活动。建立科学的品牌评价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品牌监管和溯源管理,持续加大品牌产权保护力度。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