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绥化日报 2023-08-16 字体:

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马庆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创新以实践为基础,又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坚持理论创新是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实际体现。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辩证法和根本途径。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推进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回望历史,我们党始终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坚守人民立场;面向未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要在造福人民和依靠人民的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党的理论创新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注重把人民创造性实践中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被无数实践证明的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具有突出的理论优势。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创新的空间才更加广阔。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守正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就要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既要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也要拓宽理论视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思想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推进理论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及时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要在实践中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同时,又被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雄辩地证明其真理性。党的理论创新必然是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不断用中国实践创新和升华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指导和阐释中国实践。

在体系化和学理化的统一中推进理论创新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总任务、总目标、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外部条件、根本保证与重大成就等重大问题都作出系统阐述,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根本途径和“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提出和阐释,既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也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完备的体系建构,更加突显出学理化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许多富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理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市行政学院)】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闫金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带来新机遇、新助力、新贡献。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掌握历史主动中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基于自己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凝练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展现了现代化的话语,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刻反映了中国智慧的世界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是一种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其发展方式是在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的一种全方位社会发展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昭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促进了人类多元文明的繁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了人类文明整体发展水平,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

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扩展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支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传统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范式,展现了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图景,成功开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使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更加丰富,促使世界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不是唯一的文明形态,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形态塑造提供了经验参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绩,足以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和成效性。

  再者,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制度、发展方式、历史传统三位一体的历史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验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指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进程加快,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的不稳定性特点更加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视野广阔,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发展利益,而是着眼于全社会的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通共融的,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自觉将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生态良好、世界和平这一夙愿。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程度加深,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是唯一的出路和正确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着眼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用实际行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强烈的历史担当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汤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按照国家提出的“见人见物见生活”传承理念,我省对少数民族非遗采取记录式保护、研究式保护、生产性保护、活态式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播,取得了显著成绩。我省少数民族众多,非遗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历史特色。推动少数民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激发黑龙江的文化经济潜力。

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指作品的创新创意,还包括动态过程、文化内涵、传承方式和非遗保护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工艺在我省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占据着较大比例,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因此我省少数民族非遗应该以传统工艺为切入口,以“用”字引领,加快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探索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能够创新文化业态,活跃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并带动旅游就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目前非遗产品及服务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满足精神需求型的产品及服务,如消费者欣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演出、曲艺等;二是满足功能需求型的产品及服务,如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方面的许多产品及衍生品等。当前,非遗产品及服务的品牌意识不断强化,种类不断拓展,主要形式有非遗衍生品、非遗旅游产品、非遗影视作品、非遗研学服务、非遗金融产品等。非遗产品以其稀有性、艺术性、地域性、异质性等特点高度契合大众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在产品再转化、再拓展、再辐射方面具有很强的发展能力。

构建非遗文化产业创新业态

  推动龙江少数民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以创意、设计为龙头,以名人、名品、名牌为发展框架,整合资源,采取资金扶持、项目扶持等方式,支持其发展民族工艺品产业,发挥民族工艺生产的技术优势,提升民族工艺品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整合建构独特的非遗产品产业链,把非遗产品做成高品质产品,将文化艺术资源变成生动、有内涵、有价值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提升创意设计水平,提高产业化配套能力,打造新文创产品品牌,构建综合创新业态,推动创意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文化引领。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深入挖掘我省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对鱼皮画、桦树皮画、剪纸等进行现代文化创意设计,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推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形成独树一帜的“龙江设计”风格。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数字技术在创意设计领域应用,促进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设计开发创意新颖的动漫卡通形象,培育龙江特色原创IP,如各类型玩具、动漫形象模型、服饰配件、生活用品、文具或办公用品等。以IP授权模式与生产商进行生产制造,在线上推广售卖的同时进入线下景区,实现广告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进一步提高云展演设计制作能力,大力发展云展览、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等新业态。丰富创意理念和表现手法,鼓励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开展网络展演,促进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线上发展。

  三是创新金融服务。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优化融资结构,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投融资配套服务体系。

  四是加强人才保障。鼓励高校参与非遗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根据需要优化调整和增设设计相关专业及交叉融合专业。依托高校资源,举行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设计类相关学科专业合作交流,推动创意设计进校园,支持创意设计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支持创意设计与“双创”活动深度融合,强化创意设计成果转化产业配套支撑,鼓励引导高校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在我省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
 

调查研究的历史意蕴和实践要求

吉星 巩茹敏
 

  调查研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积极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的风浪考验、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深刻领会调查研究的历史意蕴和实践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升华了调查研究思想

  我们党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一直将之作为认清形势、决定政策和推进发展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理论和实践的升华飞跃,均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调查研究基因,需要在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弘扬。

  党的调查研究思想扎根中国具体实际,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大文化来源既有内在的融通性,又有外在的互补性,彼此契合、相互成就,进而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和倡导下,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逐渐形成发展起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成为共识。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三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调要到实际中去调查,在实践中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坚持,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证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制胜法宝,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贯彻落实。一方面,要汲取“纸上谈兵”“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摒弃务虚坐谈的沉疴顽疾,倡导脚踏实地的实干;一方面,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水平的原则方法和总体要求。

  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才能问计于群众;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开展调查研究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脚踏实地、唯实求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深入实际、决策根据实际;问题导向将思想变为行动,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攻坚克难强调政贵有恒,锲而不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只有全面地、系统地、普遍联系地开展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把握实际、掌握规律,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就需要全党继续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基础上,不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