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融入野生动物世界触发的感悟

来源:绥化日报 2023-07-18 字体:

——创作《生灵呈现绚丽世界》创作谈

白雪松
 

  人们看待动物的观念和态度,也是一种文脉,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传统文化,因此我把它也作为文化遗产纳入传统文化系列,并作为独立一集撰写。

  人与动物共同处于一个自然世界。人与动物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众多衣食和助力,从这一点上讲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人类在动物身上索取了许多;人类对待动物的观念和态度也就必然发生和长存,这种观念发生在动物身上,就转变为文脉功能和文化象征,我着力书写的正是这种符号和象征,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文化遗产。

  这种文脉极其丰富,又非常复杂,集中反映在对待动物身上,动物也就成为文脉的载体。既然是这样我必须首先熟悉掌握动物的习性和特质。对这一点,我开始想得很简单,家中饲养了狗和猫,也使用过牛和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感知它们的习性。这种想法很快就遭到否定。我姥爷家买了一匹两岁马,那马浅褐色的皮毛,金黄色的马鬃,腰板挺实,四蹄粗壮,看上去苗条而精致,就是有点烈性,也不听话。父亲从铁匠铺打了一副马嚼子,那嚼子又笨重又锋利,当马不听从管教时,父亲就用尽全力猛拽嚼子,把马嘴拽得直淌鲜血,舌头也扭曲变形,让马受尽了虐待和折磨。但马从此听话了,也变态了,完全听从主人的指令,让它卧下,它不敢站立。我家的狗和猫也同马一样经过训练后,再也看不到一点野性的味道,变成了泥塑木刻的动物,狗成了塑料狗,猫成了纸糊的猫。

  这种走形变态的机器动物,引起了我的深思,常常感悟到,任何动物一旦被圈栓笼养,便失去到野外觅食的能力,也就彻底丧失了原有的本色和本质,成为人类的“玩物”和“工具”,人们再也触摸不到它的习性和特征,也就得不到真实的文脉,写出的作品便成了千篇一律的白开水。

  要创作出人与动物的融合联系,必须走进野生动物世界,近距离触摸它们,体验它们,感知它们,而且别无出路。从那时我刻意留心起身边的野生动物,还真让我增长见识,得到感悟。我家二楼阳台底下住进一窝燕子,每天飞来飞去,也偶然叫上几声。从我留心观察它们那天起,发现了许多从不知晓的燕子习性。有一天中午我下班回来,发现一只还没退雌黄的乳燕在地上打扑楞,搭眼一看就知道,是一只不会飞的小燕子,不慎爬出窝掉到楼下。我急忙搬来梯子,把小燕子捧起放回到巢里。但大燕子发现这只小燕子,却一个劲地啄它,还用嘴拱它,想把小燕子驱赶出巢。见此情景,我很焦急,这不是让小燕子重蹈覆辙要掉到楼下。我不知这是何因,急忙查找资料才知晓。原来燕子认巢不识蛋,视巢为命,特别是在孵雏期间,只认巢不识蛋,把一块石头放在巢内,它照常孵化。掉到楼下的雏燕,可能离巢时间太长,已经失去巢穴的味道,亲燕把它当作外来的燕子才拒绝喂养。明白了这层理,我急忙抱起雏燕在巢内翻滚,让它多沾染些鸟巢的味道。这回情景大变。大燕子把口中含的食物对着嘴送给小燕子吃,喂完食后,又用嘴为小燕子梳理羽毛,一副亲密的样子。

  走进动物世界,并非这么轻而易举,有些动物是猛兽,它们性子暴烈急躁,别说人类走进它们世界,靠近它们都难。在一个深秋季节,我乘车从乡下返回县城的路上,突然发现路边横躺着一条半大子狼崽,停车一看,狼崽下身流淌着一滩鲜血,后腿已经骨折,这显然是被车撞后导致的,我想救治它,送到宠物医院先给狼崽疗伤。正当我欲抱起狼崽时,突然一条大狼从草丛中猛蹿过来,冲着我嚎叫了两声。我预感到这只老狼一直躲在草丛窥视路上发生的一切,如果谁动狼崽,它就会跳过来拼命。这时我想到,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仍放在这里,一来流血过多会死亡;二来会让大型动物吃掉,不论那种情况出现,都会导致狼崽丧失生命。但自己要救治狼崽,必然会惹怒老娘,它一旦同自己玩命,也会危及自己的性命。但我又想到这条大狼指定是条母狼,是母狼就有母性,只要让它明白,我要救治它的孩子,母狼也就不会发怒。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俯下身子,伸出一只手,脸上堆满笑容,轻轻抚摸狼崽,等狼崽舒服地轻吟两声后,我才慢慢抱起狼崽,又轻轻放到车座上。在我做这一切的时候,母狼一直围着我前转后绕,气氛也很柔和。在汽车启动时,我示意母狼也上车,但母狼拒绝了。我开车走时,它一直跟在车后,一步也不落。等我在为狼崽处理完伤情走出兽医院时,发现母狼仍蹲在门口。那一刻我的心猛地震颤了一下,从没有过的酸楚掠过心头。这让我悟透了母爱如山,狼也有一颗慈善的心。人不要以为,是狼就凶残,人只要善待它,它也会温柔得像只猫。

  世间美好的事总是不期而遇,许多事不需要去约定或提前规划,该来的自然会来,正如我此时遇见的一只狍子。人们都说,狍子太傻,究竟它是真傻,还是假傻,我早就想见识,但一直没有时机,连我也没想到这个机遇竟然不请自到。那是我到兴山林场采访,一天清晨,我正在林荫小道散步,迎面开来一辆三轮摩托,离远我就看到车上拉着一只米黄色的狍子,我走上前拦住了三轮车,狍子见到我,立时睁大了眼睛,我看到它眼里含满泪水,那是求救的泪水。我恻隐之情在胸中涌起,上前厉声喝道,“国家三令五申不许猎杀野生动物,你们怎么还敢顶风上。”车上的年轻人说:“我们没猎杀,只是活捉,要逮到家里圈养。”

  我立即加重语气地说:“那也不行,立即放生!”

  年轻人谎说了许多理由,就是不放生。车上一个壮汉说,“别同他啰嗦,他出200元,咱就放生。”我扒开狍子腹部的皮毛,见一排乳房鼓胀着,知道这是正处哺育期的母狍,便对他俩说:“这是只母狍子正奶着一窝小崽,你们把母狍捉了,就等于杀了一窝小崽,快放了吧。”说着我从衣袋里掏出200元递给他们,两人这才无奈地把母狍放生了。

  母狍抖抖身子,撒欢跑进林中,事情到此本来已经结束,可是我万没想到,等我在林区转悠了一圈后,再回到这个路口时,那只母狍就坐在林子边上等我,它见我走来,立即直立起身子,抱着前爪向我点头致礼。过去只听说,狍子受惊后,总还会跑回原地方再瞧一眼,这才得名叫傻狍子。今天我亲眼所见,这狍子不傻呀,还懂得感恩呢。

  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走近动物世界,不能守株待兔,还得主动上门,找动物交朋友,攀亲戚,不能只挖浅坑,还要挖深井。近两年我跑了许多深山老林,绥化地区所属的林区我几乎跑个遍,尽管遇到黑熊凶兽,雪崩险情,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清楚,作家只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内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就会犯“熟视无睹”的短见,“遇奇不惊”的误判等等错误,往往会忽视和流失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到广阔的领域才能看到事物的肌理和层次。因此在时代的潮流里,我坚持到多条河流里,触碰泥沙,拨开浮萍,寻找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鲜鱼,做不成全套衣,做件百纳衣也好。

  我在写作过程中也曾借鉴一些作者的文本,有的是触文生灵,有的是借题发挥,有的是改头换面,从而使动物世界显得更为多彩。因为联系不上作者,也就难以沟通,请予谅解,一并表示致谢。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绥化市作协主席、《大草原》杂志主编)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