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理解遵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绥化日报 2022-08-23 字体:

娄国祎    黄颖利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从“促进”到“坚持”,彰显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专题的要义,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为建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找到科学指引,坚定建设“绿色龙江”的信心。

把握人与自然的内在有机联系

  从认识论层面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握人与自然的内在有机联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是“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生”的理念,超越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传统观念,深度嵌入了人与自然整体性的关系视角。“共生体”思想的铺展,无疑为我国践行生态安全红线界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多样性保护网络构建等工作,坚定了思想遵循、强化了思想定力。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方法论层面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处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期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充分考量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科学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精准把握降碳节奏和降碳力度,为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黑龙江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肩负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黑龙江着力建设“绿色龙江”,实施生态振兴计划,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之举,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以系统观念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从社会治理层面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要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系列举措,为健全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全局性、整体性、统筹性。

  “和谐共生”是天然赋予的生存本能和共同遵守的生存法则。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所有生物,必须相互依存、共生互利、需求互补、协同进化、美美与共。人类作为“自然之子”“生命共同体”的一分子,自身活动理应遵循大自然的普遍规律,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形成与自然和睦协调、同生共荣的“和谐共生”状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让和谐共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