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陵阳,这名字朗朗上口之余,韵味十足。
虽然原建门坊上李白手书的“香池里”那块石刻毁于战火,但陵阳人心里的那份记忆,并没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游历于此徘徊于此的李白,早已倾心于陵阳。“白鹭闲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谪仙人游历陵阳山时见景致如画,诗意泼洒,点墨翩飞间淡泊从容,意念中早已是红尘已末,坐看南山了。
到达陵阳镇所村,已是天青色有雨。雨滴轻点,落在光滑的石板上开出无数小花,似虚线勾勒的浮萍于时光里荏苒,又退却。
经过光阴打磨的太平山房,粉墙斑驳,黛瓦如鳞,马头墙翘角凌空,飞跃出时光的韵律。坐北朝南的山房正面刻的“积善流芳”四个径尺大字,与浮雕的龙腾鱼欢图清晰可见,再配上屋檐下的“梅兰菊竹”等图案,古色古香的江南风韵,在黑白交替间巍然出岁月的模样,令人肃穆。
推开大门,“吱呀”有声,眼前一片豁然,顿生“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意。这座明代始建、明末清初增建,由陈氏宗祠改建的学馆,占地面积1173平方米,柱造抬梁式结构,四平八稳对应式排列,116根粗壮明柱稳稳地立在大理石座基上,让这座“聚德堂”有了宫殿般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大理石栏杆、柱基、柁梁上精雕细琢的花鸟走兽、人物山水、古代戏文典故,素雅的轩蓬顶与暗红色镂空雕花木窗,将这座古代学宫装点得高贵而神秘,不禁赞叹这数百年前的奢华与古人对知识的敬畏。
雨不停地下,丝丝缕缕,断而又续,从青黛色鳞瓦上滑落,落入天井。雨不停水不止,天井却不漫不溢。碧油油的水草像一群少年,在长方形的天井里荡漾着青春,绒嘟嘟的青苔挤在水边的石地上瞧着热闹,眼里尽是浓郁与碧亮。
亭台楼阁,古朴典雅。透过轩窗,看雨丝清亮,水草清浅,鳞瓦凉润;远处有清溪迢迢,山峦叠翠。雾云缭绕间,几分诗意入住心头,沉醉。
看这一方灵山秀水,有欣然也有悲戚。春秋战国时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的爱国诗人屈原,曾流放在这“吴头楚尾”的陵阳。
我曾认为事业跌入低谷的左徒大人流放至此,顺江而下,看遍陵阳的山山水水,游历于天地之间,是件乐事;远离伪君主楚怀王,远离世俗喧嚣,远离尔虞我诈,是件幸事。只是,诗歌山水之旅,并没有让心怀天下、大义爱国的他释然,空有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的他满目惆怅,对天悲鸣:“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流放九年,悲伤九年,写下《哀郢》《招魂》《远游》三篇旷世佳作,将全心的爱国情怀深情诉说,唱响哀恸千古的绝唱。
时光煮雨,故事依然。
在屈原逝去八百年后,青年诗人谢朓(464~499)来到陵阳附近的宣城当太守。陵阳的佳山胜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在前世后师的影响下,创作出一批清新婉约的佳作。在生活里歌唱,歌唱里生活,田间地头的哼唱将青阳腔推上舞台,与古皖潜山的弹腔相邀进京,共同成就了京剧。
林徽因有过经典之说。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漫步陵阳老街,深厚的古镇生计气息依然在此回荡,古老的青阳腔依旧在咿呀婉转,铁匠铺的叮咚声在老街上回响。走在老街青石板的路上,感受着这千年烟火气息围绕。
雾雨陵阳,云烟缥缈,文人墨客痴迷的青山远黛、小桥流水尽在眼底,南流桥承载的千年情愫低调绽放。立于桥头,恰似那一回头的温柔,让我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