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人梯心不悔万千桃李竞芳菲
——记海伦市第一中学校长王晓平
特约记者马明超全媒体记者宋一枫
“坐标海伦:6时50分,第一中学校领导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两个人没有聊天,而是一直微笑地注视着学生,气温挺低的,但这场面也太暖了吧。没有蔡元培就没有今天的北大,没有王晓平就没有今天的海伦一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10月17日清晨,海伦家长“默涵”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道出了众多学生家长的心声。
思想是学校的灵魂,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以德育人方显本色。王晓平从教28载,历任海伦五中教师、海伦市教育局中教股股长、海伦七中校长、海伦一中校长。无论作为普通教师,还是作为校领导,王晓平都不忘教书育人的宗旨,处处以身作则,甘于奉献。2018年8月,王晓平到任海伦一中校长后,更加率先垂范,全力推动学校工作全面发展。大事看担当,小事看精神,细处见真情,王晓平把这种情怀播撒在与师生相处的每一个瞬间。
身正为范、自律清廉,王晓平知行合一,做思想和行动的楷模。他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学习管理与思想引领,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带领大家讲正气、树清风,跟紧时代步伐,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为学校营造了一片育人净土。
“俯仰天地,大气大为,博通今古,为国为民。”以此为办学指导思想,王晓平不断创新管理,奋力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注重仪表,弘清新之风;穿着校服,弘朴素之风;不带手机,弘专注之风;拒绝早恋,弘励志之风”“四个倡导”活动,大力强化考风建设,并以学雷锋活动月、春季体育运动会、学生跑操比赛、春季长跑比赛、校徽征集活动、第19届校园艺术节、教职工新年联欢会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同时,以建设省级文明校园为契机,全力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励志效应逐步显现,学校的校园风气、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高考是学校的生命线。王晓平带领全校师生紧紧锛住决胜高考目标,把握住时间与效率两个核心要素,坚决打好教育教学攻坚战。在日常教学管理基础上,积极变革晚自习管理模式,建立了家长看护制度。家长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劲头更足,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疫情期间,遵循“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指导原则,王晓平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开展学校的线上教学,抽调全校各年级最优秀的教师承担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解决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按照“一生一案”原则,组织教师对“援绥援鄂”医护人员子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选派专业心理教师并聘请知名心理专家对全校学生多次做专题心理讲座,增强了广大师生战胜疫情、努力学习的信心。
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成立了教代会,完善与细化教师考核方案、高考奖励方案等,促进了教师考核与奖惩的公平,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先后6次组织教师100余人次赴哈尔滨、河北石家庄、衡水等名校学习,有效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同时,通过大力推动教师业务能力训练,举行大型公开课活动,组织教师基本功大赛、业务考试等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在广大教职工心中,王晓平在工作中言出必行,要求严格,令人敬畏。但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热心肠的好哥们,谁家有大事小情,不管他多忙多累,都会真心帮忙。2018年,政治组李庆先老师突发脑出血,王晓平积极联系省城医院,帮助李老师做最好的治疗,并多次去探望,帮助李老师解决生活困难。今年五月,一天下晚自习,高三十班班主任刘艳君老师在下班路上被自行车撞倒,造成肘关节粉碎性骨折。由于当时尚处疫情期间,无法到医院探视,王晓平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医生,并与刘老师多次沟通,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做刘老师的思想工作,让他积极治疗。在王晓平等校领导的关怀下,刘老师现已康复,回到了工作岗位。
王晓平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总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并自掏腰包,多方资助,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产生学习压力。因此,很多学生对王晓平校长敬畏又亲近,有问题也愿意找他沟通。今年高考前,李晓同学心理出现波动,他主动走进校长室求助。王晓平与他就人生价值、理想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不仅缓解了孩子临考的思想压力,而且对未来有了更高的期许。今年高考最后一科结束,王晓平马上组织相关教师和报考国家专项计划与强基计划的学生,安排笔试培训的相关事宜。最终,李晓同学以理科687分,获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校专项招生录取资格,并入围北京大学强基计划。
2020年高考,海伦一中600分以上考生44人,为历年新高。其中朱禹泽、李晓、于笑涵、刘兆阳、贾洪婷5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王宇琪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重本、普本进段人数及进段率均创海伦一中建校以来最佳成绩。
甘为人梯心不悔,万千桃李竞芳菲。王晓平以其对教育事业的坚守热爱与责任担当,正带领一中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默默谱写着耕耘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