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桃李三尺讲台献芳华
——记青冈县民政镇中心小学教师王波
特约记者段洪伟全媒体记者宋一枫
对学生,视生如子,关怀备至;对工作,倾情奉献,无悔芳华。青冈县民政镇中心小学教师王波,用师者的良心与爱心,在育人路上植下了片片新绿,收获了满园春色。
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爱能春风化雨,让孩子的心田充满盎然生机。
班上有个男孩,性情孤僻胆怯,却常乱抓班上女同学的头发、衣服,屡教屡犯。王波通过家访了解到,男孩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因缺少关爱温暖,形成了心里障碍。偏激不自信,感觉自己被所有人嫌弃,又想引起他人关注,才有诸多另类行为。
确诊“病源”后,王波给予了男孩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并为其专门制定了一个长期成长计划。将“爱”和“严”有机地结合起来,严而有度,帮他改掉生活上不良习惯的同时,多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一次劳动,王波刻意把他和一个最敬佩的女生分在一组。女孩阳光开朗,男孩心情大好,劳动中表现特别突出,王波当众表扬他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并把他的照片贴在红花园地中。那一刻,男孩激动得痛哭流涕。后来,不断成长进步的男孩做了班长,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看到男孩终于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玩耍,王波感觉自己仿佛在海边捡拾了一颗美丽的海星放归了大海。
农村的孩子许多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大多数孩子都有着相同的成长经历:父母离异、外出打工,他们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一次开学对小梓旭家访,王波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小梓旭家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他的父亲卧床,母亲离去,奶奶脑出血后遗症言语不清。从此,王波给了小梓旭更多的关爱。一次,小梓旭过生日,王波早早来到学校并给他准备了一个精美的蛋糕。当小梓旭走进教室看到自己课桌上的蛋糕时,他愣了片刻,就转身扑到王波怀里,泪流满面,一遍遍轻喊着“妈妈”。王波抱着小梓旭,也不禁湿润了眼睛。
王波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悄悄地为他们准备换季的衣服、生日礼物、学习用品,经常和他们谈心,教导他们做生活的强者,让他们感受到爱就在身边。
除了长期资助本班生活困难的学生,王波还资助了四川省雷波县贫困山区的两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县级优秀教师曲鸿雁因白血病住进医院,王波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受其感召,王波的学生们也为曲老师筹集捐款168元,传递了孩子们满满的爱心。
教学工作中,王波注重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她努力克服四世同堂、八口之家的生活压力,积极参加各类各级培训,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
2016年,县教育局选派王波去哈尔滨参加语文名师培训期间,她的姥姥突发车祸,在外县工作的丈夫无法分身,想到年近七旬的母亲每天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要照顾年迈的奶奶,还要奔波于医院照顾姥姥,孝顺的王波眼泪就止不住流。母亲打电话说:“全县就派你一个人去学习,多不容易啊!你安心学习,家里有我你就放心吧!”母亲的支持与爱成就了王波的成长与进步,她把每一次的锤炼,都当成是一次经历,一种收获。
多年来,王波潜心于语文教学实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抓实诵读、写字、习作等语文教学工作。她的学生在这些项目比赛中频频获奖,她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连续十一年被县政府嘉奖。
王波的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引领、语文七色光等课例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优质课,课外阅读引领课《走进<三国演义>》在全县小学中广泛推广,成为引领学生课外阅读的典型示范,主持了国家立项课题《写字教学普及提高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在教学工作中,她注重课堂教学德育的渗透并把这些感悟积累撰写成论文发表,并获得第十六届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成果奖。
骨干教师、“四有”好老师、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最美巾帼标兵……从教25年来,王波获奖无数。这褒奖和荣誉,充分见证了她的三尺讲台和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