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1月10日讯金秋送爽秋意浓,硕果飘香收获丰。我市各县(市)区“五谷杂粮”下江南团队已陆续抵达各自目的地,全面展开宣传推介销售活动。
北林:米香醉江南萌娃帮促销
11月7日,绥化市“五谷杂粮”下江南北林团完成了前期筹划、全面准备和队伍集结、物资筹备各项工作,正式开展活动。北林团兵分两路,把目标投向广州市的部分高档小区、人流密集场所,直接面对消费者,实现了营销大练兵与宣传推介双重目的。
广州市四季花园小区是距离市中心最近的高档小区,也是北林区“五谷杂粮”下江南走进社区的第一站。虽然刚刚下过雨,但是北林区的“五谷杂粮”刚一露面,就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通过现场扫码赠送、品尝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居民关注。
网易绥化对现场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通过互联网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北林区的优质农副产品。工作人员还通过现场烹饪、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烹饪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听说可以现场品尝源自黑土地的大米,广州市中山附属外国语学校一年级学生刘彦妮和妈妈一直围在展台前,并吃到了开锅后的第一碗米饭。
“很好吃,跟我以前吃的米完全不同,我觉得这个更好吃。”刘彦妮品尝米饭后开心地说。吃到这么香的米饭,小彦妮马上成了北林大米的忠实粉丝,并和妈妈一起为北林大米做起了宣传。
在翠湖山庄活动现场,北林团通过农产品品鉴、观摩、赠送等方式展示了北林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积极宣传推介北林品牌,现场吸引了很多附近的居民前来观摩。大家通过微信扫一扫的方式就可以轻松领取北林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孙玉亮是生活在广州的北林人,在广州打拼多年,经营饮食行业,几天前他就在朋友圈里了解到北林区的“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在他乡偶遇家乡的米、家乡的人,他感到格外亲切和兴奋。
在当天的宣传活动中,北林区通过扫码赠米的方式,共发放赠米700多斤。
(李博涛 特约记者 许来齐 刘峰)
绥棱:签下两千吨购销合同
11月7日,绥化“五谷杂粮”下江南绥棱团“寒地黑土”特色农产品现场品鉴会在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举行。
绥棱县与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借助这个平台,通过农产品品鉴、观摩、赠送等方式展示了绥化的优质绿色农产品,进一步打开了南京市场,宣传了绥化“寒地黑土”品牌,塑造东北大米形象。
活动中共扫码600份,走访当地粮油供应商40余家,与江苏平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臻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年1500吨直销直供协议。
据了解,截至目前,绥棱团已在上海、启东、南通、扬州、南京5个城市成功亮相,共举行地推活动13次、大型展销两次,发放赠品近万份,扫码1万多人次,签订2000吨的购销合同。
(特约记者 梁宪龙)
海伦:深圳泉州战果丰
11月1日,绥化“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海伦团走进首站广东深圳,下午举行深圳招商推介会,200多名深圳粮食采购商参会,签订销售合作协议16份,签约总额6025万元。
据海伦市富硒办主任郭长生介绍,目前,对接工作仍在继续进行中,待整体活动结束后仅深圳一站有望签约近亿元。
2日,海伦团队走进福田区益田社区进行品鉴、赠送活动,发放2000多份赠品,部分企业带来的展品销售一空。部分海伦企业已将购买产品的深圳市民通过建立微信群方式建立长期联系。
3日下午,再传捷报,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基国业实业公司签订6000万元合作协议,用于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和流通体系建设。
7日上午,第二站福建泉州活动,黑龙江硒谷米业有限公司与泉州市百信粮油贸易公司成功签署500吨大米购销合同,海伦富硒大米在泉州市场将占有一席之地。
据泉州市百信粮油贸易公司总经理陈博威介绍,他从今年7月份开始在泉州经销海伦富硒长粒香大米,因口感好、香味浓、绿色有机得到泉州市民的认可,目前已经销售近300吨。此次与硒谷米业签约,意在扩大海伦富硒大米在泉州以及周边市场的份额,争取年销量达到1000吨,对此他信心十足。
(万希龙 特约记者 马明超)
明水:杂粮杂豆受青睐
11月8日上午,绥化“五谷杂粮”下江南明水团途经沈阳市,在沈阳市沈河区恒盟商厦广场前进行展示宣传。闻讯而来的市民纷纷拿出手机进行扫码,对赠送的杂粮杂豆产品赞不绝口。现场扫码330多人,发放赠品500余份。
当工作人员搭建展台、摆放产品时,许多沈阳市民就围拢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询问起来。工作人员一边布展,一边详细地向他们介绍明水绿色农产品的特点、优势,围观的群众拿起展台上的展品仔细地查看。
家住沈河区的郑国忠老人说:“这个黑豆我经常吃,对身体好,营养特别丰富,尤其是一些有早白发的人,长期吃头发都能变黑了!”外出经商多年的李萍女士,老家是明水县永兴镇白家店的。当她听说家乡人要在沈阳举行“五谷杂粮”现场宣传展示活动,一大早就等候在活动现场,和工作人员一起忙这忙那。她说:“离开家乡20多年了,回家的机会很少,这次家乡在这里举行‘五谷杂粮’展示,我不但看到了家乡的优质绿色农产品,更看到了多年未见的家乡人,感到特别的亲切。我祝福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特约记者 孙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