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铭本报记者廉红
吕宏伟在察看扶贫母猪的长势。记者 廉红 摄
“小吕子,你那么忙又来了!”
6月14日上午,北林区林业局党委组织委员兼国营林场场长吕宏伟一走进西长发镇龙山村王海龙家,王海龙的母亲、63岁的墨桂玲热情地迎上来,60岁的父亲正扶着院墙蹒跚挪步。
“得回小吕子帮扶,我家这回可能拔穷根了!”墨桂玲说。
35岁的王海龙患尿毒症,一周透析三次;父亲患脑梗塞多年、伴小脑萎缩,一点活儿也不能干;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在小学,正是用钱的时候。一公顷承包地玉米,一年出不了多少钱,墨桂玲在家伺候地、照顾老少两个病人,王海龙的妻子在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企业打工。家里一年给俩人治病就欠下了好几万元的外债。
正当一家人为贫病一筹莫展的时候,今年春天,吕宏伟来了!王家成为吕宏伟“一帮一”包扶的对象,也成了他心中的牵挂。
“帮扶要帮在根上!有产业支撑才能真正脱贫。”吕宏伟说。
一有空,吕宏伟就来王家探望。他发现房前屋后有两栋猪舍。原来几年前,王家养过猪,可是赶上猪行不好,赔了十几万元,加上家有两个病人,更是雪上加霜,成了贫困户。这两年猪行好了,王海龙想养猪脱贫,可苦于没有资金。
“只要你认干,钱的事包在我身上。”小吕和爱人商量,咱们少花点,省出钱帮帮王海龙家。
5月初,小吕从家里的积蓄中拿出1万元为王家购买6头种母猪并送到王家,那天,王家一家老小像过年一样开心。
“一天喂三遍食,瞅这老母猪可上食了,再过一个月就能怀仔了,一头猪一年下两窝,一窝10头……”墨桂玲一边喂猪一边盘算着,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好好养吧,有什么事儿给我打电话。另外,把后院的猪舍收拾出来,等猪产仔了好有地方……”临别时,吕宏伟不忘了叮嘱一番。
“吕哥,你这么帮我,我一定把这几头猪养好了,到年末你就瞧好吧。”正在绥化市第一医院透析的王海龙打来电话。 “过些日子,学校放暑假了,我和爱人领着孩子一起来,让孩子们也结成帮扶对子,一起学习进步,不能让贫困代际相传。”回来的路上,吕宏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