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平渡位于四川会理县与云南禄劝县交界的金沙江峡谷。离开会理县通安镇丘陵地带朝金沙江而去,人好像落入一个深深的峡谷里。还在泥泞的路上,我们便远远地望见皎平渡大桥横在金沙江峡谷中。金沙江在皎平渡转了一个弯,地势突变,只见两岸是高耸云端的悬崖,让人望而生畏,难怪毛泽东用“云涯”来形容这里的景色。
1935年5月,红军数万人马疾走皎平渡,军情险,摆渡急。总部专门委派一向慎稳细心的刘伯承为渡江总司令,而毛泽东等领导渡到北岸后,一直指挥和等候着所有渡江红军,当最后一支队伍渡过江来才长舒了一口气。毛泽东说,你们过来,我们也就放心了。
皎平渡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红军艰苦转战几千里,伤亡很大,当时只剩数万人。皎平一渡,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甚至关系中国革命生死成败的关键。红军过了金沙江,等于在追兵面前关上了大门。虽然红军尚未完全摆脱蒋介石的追击,但长征以来红军的行动第一次赢得了主动的地方是在皎平渡。毛泽东的战略成功了,横渡金沙江成为红军历史上史诗般的壮举。
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壮举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当地的人民并没有忘记红军。当初为红军划船的36位船工今天还有一位健在。在皎平渡红军纪念馆旁的一座小别墅般的房子里,我们见到了这位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他叫张朝满,原籍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镇。他这漂亮的家是禄劝县烟草公司捐资修建的,张朝满现在这里安度晚年。
张朝满告诉记者:“36个船工只有我还活着。如果他们在世该是100多岁了。记得当初我们为红军划船7天7夜。一船又一船的红军过了江。红军过后我还划了几十年的船,解放后土地分到手才歇手。我现在与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国家每年给我7000多元,我现在的日子好过。”
老人今年93岁,耳聪目明。他对当年红军经过的事记忆犹新。老人家的客厅里井井有条,墙上还挂着戴八角帽的毛泽东像。老人说他每每看到主席像,就会想起当年那些难忘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