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加速构建区域中心城市主体框架
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借鉴外地同类城市建设经验,我市要进一步明晰“三区”发展框架,探索建立老城区、新城区和经济开发区“合理分工、相对独立、改老开新、以新带老”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圈层式”发展向“三中心组团式”发展的基础性跨越。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城区产业规模达到中等城市水平,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总人口达到53万人,其中老城区28.1万人,新城区19.4万人,开发区5.5万人;面积达到64.29平方公里,其中老城区27.43平方公里,新城区20.36平方公里,开发区16.5平方公里。
1、改造提升老城区。老城区作为市区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很好地承担起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要把老城区改造作为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切实抓好。从解决功能混杂、容积过大、设施陈旧、交通拥挤等突出问题入手,积极对接新城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功能转换,加速实现城区结构优化、城市承载功能提升、街区管理规范、人口和建筑密度降低的目标。老城区改造提升不仅是北林区的责任,也是市直各部门的责任,市区两级都要强化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下大气力抓好城市经济,努力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中展现应有作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共同担负起改老开新任务。要牢固树立发展高于一切的思想,以发展促改造,以发展带提升,以发展解决财政困难等经济社会矛盾。要充分利用撤地建市后形成的区位升温、资源升值、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城市发展空间日益扩大等有利条件,把握结合点,找准切入点,使老城区在依托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经营城市中发挥作用。要把改造提升的主攻重点放在产业培育、资源整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这四个方面,尤其要抓好食品、医药、麻纺、有机化工产业建设和社区服务、巷路保洁、中小学校舍改造、城市交通运管等基础工作。要支持老城区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存量开展产权招商,以资源换资本,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项目,实现低成本扩张。对落户老城区的项目,市里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落实和执行与市里同样的优惠政策,防止伤害客户和业主感情的事情发生。要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的控制引导,严防见缝插针。今后不体现改造内容的开发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批准。抓好长江路、中直路和其他破损道路修复,力争打通长江路北段和花园路东段,实现与哈伊、绥巴公路连通。抓好北辰街、中直北路、人民公园排水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排水状况。要深入研究落实“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具体实施办法,切实克服市区之间职能交叉、工作缺位、管辖分割等问题。
2、开发建设新城区。新城区是老城区的延伸和拓展,是未来城市的行政办公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休闲居住中心,承担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任务。要遵循“基础先行,行政区起步,房地产拉动,社会公益事业配套跟进”的开发建设时序,由北向西向南逐步扩展。到2010年,以黄河路为界的新城区建成面积要达到9.7平方公里,人口8.4万人。牢固树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把城区开发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深入推进。按照“政府规划、招商建设、组团开发”的要求,把新城区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对待,把区内的各个组团作为可供经营的产品来设计,把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开发项目来搞,努力形成市场化经营、社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深入落实“两轴”、“三点”、“四个单元区”和“五大公建群”的规划意图,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推介,把规划意见变成市民意识、政府行为和企业投资导向。培育壮大城市运营商队伍,依靠城市运营商的进入和运作创造发展商机,形成城市建设的热点和卖点。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和民间资金进入城投公司,通过路、水、气等城市资产经营和站、场、园等特许经营权转让,打通以经营换运营的资本运作渠道。实行城市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与土地开发“捆绑”运作,按组团方式推出各个单元区和重点开发项目招商方案,组织规模较大的新区开发建设项目推介。实行政府调控下的计划供地,结合社会公益事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对康庄路两侧7宗110万平方米建设用地进行整体推介。要先期投入一部分资金对预储的西湖公园建设用地进行整理,连同房地产开发一并对外推出。通过积极工作,创造形成住宅与社会公益事业相互结合、共同推进的地产形态。深入研究城乡接合部土地规范管理办法,认真解决土地使用权私自转让、出租、抵押和改变用途等问题。利用土地扶持政策搞几个智能化点式高层住宅样板区,带动成片开发。超前落实路、热、水、气、电及环卫、公交、公园、广场等基础投入措施,为新城区大面积开发建设做好必要的硬件准备。下大气力抓好康庄路两侧总长6.5公里、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的先期启动工作,逐步拉开以党政办公中心为代表的行政办公区、以西湖公园为代表的休闲文化区、以商业文化广场为代表的商业服务区、以绥化学院为代表的科技教育区发展框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中省市直部门和单位迁入新城区,投资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用事业项目的,可在土地划拨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3、做大做强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要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社会事业协调进步、聚集辐射功能强大的新城区。到“十一五”期末,入区企业达到100户以上,GDP实现2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亿元。根据开发区与母城联系紧密的实际,把“新城区”与“新经济区”两个定位同时兼顾起来,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基地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民向企业和合作组织集中的原则,使开发区逐步成为新兴工业聚集区、商贸物流示范区、现代农业样板区和循环经济先行区。重点发展生物化工、医药食品、机械电子、轻工纺织、新型建材、商贸物流产业,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企业,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尽快形成比较优势。今年要力争引进1-2个投资超亿元项目,5-8个投资超5010万元项目。坚持“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昊天科技工业园,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工业园和现代商贸物流园,规划建设中粮生化工业园、温州工业园、科技创业园。注重提高产业建设的集中度和投入产出比,努力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同步增长。构建“三纵七横”道路骨架,今年完成70公里“村村通”道路铺设和3.5公里老哈伊路拓宽改造。积极探索开放式“融资开发”,引进有实力的大集团独立进行某一区片的规划、建设、招商等经营活动,使市场投资机制直接进入土地、基建和项目运作。铁路专用线建设应尽早立项。输配电中心和热电联产项目要尽快启动。确立依托开发区建设宝山镇,走区镇一体协调发展的路子,研究制定宝山镇按“农工商一体化”模式运作和规划区内农业户口变为城市户口的具体实施办法。从规划和整治入手,有重点有步骤地搞好开发区主干路两侧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使之不断展现新貌。按照“省级经济开发区享有市级管理权限”的规定,市直部门要积极支持开发区做好规划编制、项目审批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工作。各部门在开发区设立的分支机构,要主动接受主管部门和开发区管委会的双重领导。没有设立分支机构的部门,要指定专门科室负责提供职能服务。为提高工作实效,市政府建立“开发区联合办公会议”制度,以办公会议名义向市直部门行文,落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建设任务。在开发区内设立的企业,由开发区管委会协调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统一办理注册登记,核发相关证照,力争实现投资企业与市直部门“零接触”。开发区企业要注意规范运作,照章纳税,积极回报社会。开发区党工委要在工作运行和干部使用上不断健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努力打造并保持富有活力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