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全力打造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
http://suihua.dbw.cn   2006-05-12 10:00:03

  一、进一步明确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定位决定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从全省城市布局看,我市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农业资源富集,具有深厚的寒地黑土积淀和强劲的产业后发优势,应立足全省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积极承担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的责任,充分发挥服务南部省城、连接北部口岸、策应东部林区、吃配西部油田、辐射周边市县的作用,成为我省生产力由南向北推进的重要“增长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集散中心。按照我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我们确定区域中心城市类型为综合性现代化城市,规模为中等城市,产业特色为依农兴工、工贸并举,城市布局为方格网状结构,发展方向是依托老城区向西向南逐步推进。力争从“十一五”起步,用15年左右时间,把绥化初步建成生物产业快速崛起、传统产业配套提升、园区经济形成规模效益的新兴工业城市;市场网络发达、物流设施完善、农产品及农业加工制成品集散能力较强的现代商贸城市;人居环境优良、特色文化鲜明、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绿色生态城市。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目标,也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新兴工业城市、现代商贸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为主攻方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加速实现市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加快推进具有农区特色的工业化进程。省委省政府已经把“农区工业化”列为全省四大经济板块之一。作为率先提出并不断加快推进这一发展思路和目标的绥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市区上下要牢固树立绥化发展“基础在农业、出路在工业、特色和优势在农区工业化”的思想,从中心城市做起,深入实施“产业化兴市、工业化富市”战略,积极探索农业大市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子。“十一五”期间,市区工业项目投资年均增长要达到20%以上,利税超亿元企业发展到3户以上,利税超千万元企业发展到20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年均分别增长17%和19%以上。要依托丰富的农牧资源,依靠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和化工分离提取技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能源、医药原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生物乙烯、生物可降解塑料等,不断拉长玉米淀粉链条,深度开发大豆、马铃薯、畜禽加工新产品,逐步把生物化工做成市区工业的主导产业。要巩固发展以中等技术为主的传统产业,努力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食品工业要以提高粮食及肉类生产层次为重点,积极发展营养型方便食品、功能食品和餐桌食品,进一步拉长高端产业链;纺织工业要坚持扩锭提质做品牌,扩大集群影响和终端产品研发带动效应;医药工业要坚持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共同发展格局,依靠嫁接改造、强强联合提高市场竞争力;机电工业要以配套协作为主要目标,稳步发展拖拉机组装、风力发电设备、汽车仪表和农机配件等行业;烟草工业要进一步挖潜增效,保持持续创税能力。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修订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定位,提高产业集中度,解决布局分散问题。深入实施外力推动型产业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傍大企、联名企、上新企、活老企的运作层次和质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群体。主动接受哈尔滨产业辐射,努力在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争取有利的分工地位,创造发展机会。

  2、努力把商贸流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产业。我市具有良好的商业基础。随着城区人口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商业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以物流市场为重点的商贸服务业,将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必不可少的支撑要素。市区两级要加强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深入实施“大市场拉动、大园区推动、大中心撬动、多行业联动”战略,努力把绥化建成周边带动作用突出、对本地工农业生产形成重要支撑的商贸集散中心。到“十一五”期末,培育销售额超亿元市场4个,各类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15%以上,地工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年均吞吐量达到420万吨,商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现在的28%提高到35%。合理确定各类市场的职能分工,健全完善粮油、果菜、农资、农机、建材、畜禽、水(山)产品和机动车交易等市场体系,形成服务本市、辐射滨北、联系全国的市场网络。积极培育专业市场的知名度,探索前店后厂发展模式,实现市场经营与商品经营的有机结合。依托我市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构建集运输、仓储、配送、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经济开发区要在现有长安物流、果菜批发市场、欧亚达农机大市场的基础上,建设大型现代物流园。坚持以中兴大街为主轴,按照“线形推进、带状辐射”的发展脉络,建设功能完善、设施现代的“商务中心区”。可按三个区段进行详细规划和建设,东段立足做优做强华辰、正大、泰华、新世纪、圣福华和百货大楼等优势企业,加快营造现代化的市级商业中心氛围;中段重点发展餐饮、住宿、娱乐、金融、保险和特色专营,使“商务中心区”功能得到过渡性延伸;西段本着合理结点、错位经营的思路,对经营业态进行科学引导和区隔,逐步确立市级商业副中心地位。积极谋划绥兰路入口具有购物、商务、演艺、休闲功能的商业文化广场建设,并在道路连接、停车场设置、绿色景观搭配等方面进行超前设计。加快邮电、通信等设施建设,扩大信息通讯网络覆盖面。加快农村信用社扩股增资和外来金融机构引进。研究挖掘具有绥化特色的绿色食品菜系,丰富提升餐饮文化内涵和层次。积极发展租赁、典当、拍卖、连锁、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新型业态,提高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水平。

  3、依托寒地黑土品牌提升绿色生态城市形象。寒地黑土品牌是绥化特有的生态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对建设富有个性魅力的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牵动作用。要按照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培育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安全顺畅的绿色交通格局,具有鲜明特色的街区绿地网络。到“十一五”期末,市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2%以上,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以上,环境噪声治理达到区域控制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280天标准。近期要重点抓好以寒地黑土为特征的绿色产业发展、城区绿化净化、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景观建设“四大工程”。深入挖掘寒地黑土品牌的经济属性,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制定城区植树种绿五年规划,采取定单位、定责任、定任务、定完成时限的“四定”措施,早日实现全城绿化目标。进一步严格城市绿线管理,把绿化列入建设项目的硬约束,与建设工程同时检查验收。康庄路两侧的绿带建设要体现精品化,通过多栽树、栽大树、建造风格独特的“绿色小品”,提高城市绿化质量。按照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广场、公园、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绿化,实现树、花、草与造型建筑的有机结合。注意在主城区外围构筑多层次的开敞生态空间,形成风景林、经济林、防护林“三林结合”的综合性林业体系。加强对康庄路等主干街道沿线建筑灯饰的建设和改造,营造高档次的“亮城”效果。认真整治污染企业,制止粉尘污染,净化大气环境。新上工业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规定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进程,实行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加快人民公园整体改造、中兴大街金融广场改造和新老城区休闲广场建设,丰富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和景观感受。以创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机关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为载体,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引导广大市民共同建设碧水、蓝天、绿地相映成趣的生态家园。

  4、按照市区一体化要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加快推进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把市、区、乡三级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以及乡镇区域规划,把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筑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的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城市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农村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及市区行政区划界限,避免由于事权划分而影响资源使用效率,通过优化配置土地、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大力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宣传和普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广电事业,建设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体系,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深入打造“平安绥化”,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郊区城区化步伐,把东兴、北林、东富、新华作为城市扩张后备基地,分步纳入中心城区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制订新规划、发展新产业、建设新设施、创造新环境、探索新体制、培育新农民、打造新班子,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抓好秦家、永安、西长发、四方台、东津等卫星小城镇建设,使小城镇成为承接城市产业辐射作用突出的中心镇。围绕城市需求,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推进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稳步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和外向型农业,通过城乡整合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文化功能,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农业竞争力。围绕观光农业,精心打造永安乐水湾、东富绿之源、四方台古遗址、宝山丰农湿地、兴和朝鲜族民俗风情、双河斗胜风景林等乡村游品牌,建设好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民俗文化欣赏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东富、新华、四方台等具备条件的乡镇,要加快工业小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逐步放开户口管制,引导农民向中心城市和集镇聚集。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营造平等就业环境。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