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广大乡村,活跃着一支规模庞大的农民带头人群体,他们被称为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其中包括政策宣传中心户、思想工作中心户、小康建设中心户、文体活动中心户、创建活动中心户。这些中心户个个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晓屯中事、通邻里情、唠百姓嗑,让人可亲、可信。这些中心户个个是本村本屯的佼佼者,他们有文化、有特长、有本领、有威望、有热情,令人可学、可敬。从2003年开始,绥化市委创造性地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工作,引导激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释放自身能量,联系引带周围农户学政策、用科技、讲文明、上项目、奔小康,唤起了广大农民的文明意识、致富热情和创业干劲。今天,10万中心户花开黑土,果落万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绽放异彩,遍野留香。
|
| 孟宪峰是北林区东兴办事处新兴管理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心户,老孟经常利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向村民宣讲党的方针政策。 |
“移动课堂”润物无声
绥棱县靠山乡双合村政策宣传中心户王世祥,平日爱看书读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求是》、《经济日报》、《半月谈》、《黑龙江日报》、《绥化日报》等报刊。茶余饭后,农闲季节,一些村民就聚到他家,老王放上小炕桌,沏上一壶茶,拿出报纸,把各报的“最新消息”给大家念上一段,有不懂的地方,再加上通俗的讲解。“一免两补”是啥标准,怎么预测粮食价格的浮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村民们在电视上看不明白的问题就到老王这儿找答案。
老王走到哪儿,他的“移动课堂”就跟到哪儿。听说本村孙明从延吉打工回来了,老王前去看望,言谈中知道用工单位拖欠了孙明5000元工钱,要不回来。老王安慰他:别着急,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劳动监察条例》,农民讨要工资有法可依了,再说,当地的劳动监察主管部门就负责帮助农民讨要工钱。按老王指的道儿,孙明依靠法律讨回了辛苦钱。
兰西县临江镇星河村政策宣传中心户于井阳,曾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村干部当助手。国家出台“一免两补”政策后,同村的刘士国看到别人领到了良种补贴,也跟着村干部后面要,人家说没他的份,他不信,给他解释,他不听,还吵着要到镇上讨个说法。老于找到了刘士国,拿自己的事例做比照,因为自己没有种国家要求的良种,所以也没享受到国家补贴。不能啥事儿都跟别人比,要比就比谁种的地多、谁挣的钱多。刘士国听后,一拍大腿:“你咋不早点告诉我呀,差点把事给弄糟了,下次再遇到这事,得先来问问您老!” 政策宣传中心户大多关心政治、熟悉政策、热爱学习。他们走到哪儿,就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课堂办到哪儿,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说话唠嗑中,用生动、朴实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各项政策传播到周围的农户中,解除农民群众疑惑、纳闷的问题,收到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的社会效果。
“红色纽带”编织和谐
兰西县榆林镇林荣村思想工作中心户张伟,做过村妇女主任,是个热心肠,左邻右舍有个大事小情的,她都满张罗。
村里贾凤林妻子与婆婆不和,总吵架,还把老人赶出家门,她听说后,来到贾家,坐在炕上与贾家媳妇聊了起来,孩子多大了,学习怎么样,贾家媳妇提起孩子喜上眉梢,夸自己的两个孩子如何懂事,学习也好,将来一定有出息。听到这儿,张伟话题转到老人身上,你也有老的一天,如果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人,孩子不孝敬你,你会怎么想?一句话说得贾家媳妇脸红到脖子根儿,事后,她主动把婆婆接回了家,如今贾家不但婆媳和睦,还当上了创建活动中心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当起了打头人。
海伦市乐业乡南阳村思想工作中心户李卓,自从担当起这份责任后,就注意搜集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各种信息,以便随时随地帮助村民们解决实际问题。去年,南阳村土地纠纷较突出,村民魏荣杰多次找村干部要妹妹的地,由于不符合政策,村里没有分给他,魏荣杰不理解,嚷着要去市里上访。李卓找到魏荣杰,详细地给他讲解省、市的有关土地政策,并就他妹妹的情况做了具体分析。经过李卓一番推心置腹、有理有据的劝解,魏荣杰心服了、气顺了,一场纠纷就这样化解了。在农村,总有一些村规约束不了、乡村干部管理不好的道德和思想方面的问题,如卫生陋习、邻里关系、家庭纠纷等等,思想工作中心户就是专门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家里手,他们就像一条条“红色纽带”在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条沟通理解的桥梁,起到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力量、稳定社会的作用。
“文明使者”引领新风
走进庆安县庆安镇吉安村孟家窝棚屯,花园般的田园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说起屯容的变化,乡亲们首推的功臣就是创建活动中心户张录。
张录是一位62岁的老党员,他热爱大自然,喜欢摆弄花儿草儿。当上了创建活动中心户,他带头种花栽树、修沟铺路。他先在自家房屋四周栽种了榆树墙,庭院周围修砌了硬质边沟,左邻右舍看见他家修得漂亮,纷纷效仿。他把自家菜园子建成苗床,每年为屯中农民无偿提供榆树苗3000多株。在他的带动下,全屯栽植榆树墙5500延长米,修硬质排水沟3200延长米,每年栽花种草6万多株。每到夏季,百鸟鸣翠柳、百蝶舞红花,站在花丛中的张录也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
郑明光,绥棱县上集镇民族村创建活动中心户,从韩国打工回乡后开办了“故乡村狗肉馆”。他的小馆清洁温馨,把文明的饮食文化带到了乡村,他本人也现代时尚,把时兴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了村民。
村民孙贵臣的岳父年岁大了,一个人生活不方便,他的妻子想把父亲接到家中来,可孙贵臣却抱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认为当女婿的没有给岳父养老的义务,不同意。为这事夫妻俩经常吵架,这一吵不要紧,把“十星”文明户给“吵”没了郑明光就做孙贵臣的思想工作,“现在都啥年代了,侍奉老人还分儿子女儿?再说你自己也有女儿,将来女婿不养你,你怎么想,为这事儿评不上‘十星’文明户,你在村里还能抬起头来?”一席话说通了孙贵臣,他把岳父接了过来,“家庭和睦星”也戴上了。在郑明光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民族村117户居民戴上“十星”的就有37户,戴上“六星”的72户,文明与和谐让小村声名远播。 创建活动中心户是那些讲文明、讲卫生、家庭和睦并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户,他们带头倡导新风尚,移风易俗、因地制宜治理村容村貌;带头革除陋习,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文明使者”,在丝丝缕缕之间,编织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
“文体中心”制造欢乐
“加油!加油!漂亮,又是一个三分球。”北林办事处太平管理区三委的农民正在进行一场紧张激烈的篮球赛。老魏刚好投进了一个三分球,周围的乡亲们为他大声叫好,嚷得涨红了脸、拍红了手。这是文体活动中心户老魏和他的联系户开展活动的一个场景。
老魏名叫魏志新,是管理区三委的农民,今年45岁,被乡亲们誉为“体育活动明星”。他平时总爱把周围的农民兄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自从被定为文体活动中心户后,他的积极性更高了。他和管区领导商量,在屯外找了一块空地,自己出了4000多元钱,建一个标准的篮球场,为农民锻炼身体提供了场地。
球场有了,赛事也随之多了起来,活动越来越正规。老魏的邻居张二婶说:“我儿子自从参加了篮球队,有一年多没有打架闹事了,也不去玩牌赌博了,真不知怎么感谢老魏才好!”
望奎县厢白满族乡后三村文体活动中心户赵兴权的家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赵家大院”。赵兴权在这个大院里,可干了不少的“大事业”:组建了农民书社,藏书2万多册;成立了皮影协会,购置了乐器10余件,吸引29名江北派皮影艺人,在农闲时组织村民开展文体活动。每到傍晚或农闲时节,“赵家大院”里便荡漾起一片欢乐。院外,乡亲们身着彩装,扭起了秧歌;院内,象棋、台球取代了以往的赌博活动;屋里,胡琴、戏曲伴着欢声笑语,汇成了农家特有的美妙旋律……“赵家大院”成了名副其实的文体活动中心,每天为村民制造着欢乐。
文体活动中心户大多是村屯中的文艺体育“明星”,他们是农民中活跃分子,能歌善舞,热爱运动,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吸引身边的群众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给农民群众的生活增添了乐趣,起到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
|
| 海伦市乡土人才、海伦市春富农业科研所所长、海北镇水稻生产协会会长、高级农艺师陈春富(中)是镇里的小康建设中心户。他在春种之际,无偿为160名农民党员和水稻种植大户讲解水稻育苗技术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并为他们无偿提供生产技术资料200份,得到种植户一致好评。 |
“致富头雁”带你同行
北林区张维镇小康建设中心户赵臣,2003年到俄罗斯海参崴建设了一个制砖厂,这家砖厂年产红砖600万块,每块砖卖一元钱,产品还供不应求。“我挣大钱,也得让乡亲们挣小钱。”赵臣回乡带出了62名农民工来俄罗斯打工,半年工期,每个农民工就能赚到1万到2万元。
不仅在海参崴,赵臣在北林区张维、联合、新生3个乡镇还建有砖厂,共带动400余名农民工就业,这些人每年每人都有六七千元的稳定收入,一个个贫困家庭从这里走向富裕之门。
今年,赵臣打算把海参崴的砖厂再扩大一倍,年产红砖1200万块。目前,120多名农民工的出国手续基本办完。
肇东市向阳乡中心村曹家屯小康建设中心户许彦彬,在周围农民的眼里可是个能人,他曾多次被评为全省科技战线先进个人、肇东市“十佳”星火带头人标兵等。“科技这个东西是宝贝,能让土地多打粮、多生钱。”许彦彬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宝贵积累传授给村民们,为他们提供致富的“金钥匙”。他义务为村民开科技知识辅导班,引导他们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家庭种植、养殖业。担当小康建设中心户的两年里,他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达1万多人次,为农户免费订阅《农村报》、《农村科技报》200余份。
村民们渴望得到有价值的实用信息,许彦彬就购买了一台电脑和打印机,每天都从网络下载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打印出来,送到有需要的农民手中。在他的带动下,向阳乡成了省内外远近闻名的瓜菜主产区,去年全乡种植户增收300多万元。
小康建设中心户是一些有致富经验、拉动能力较强的能人和大户,这些“致富头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各类经济联合体,辐射带动周围农户,为他们传经验、送信息、找项目、输劳务,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走上致富路。生活变富、家园变美、村风更淳、民心更顺,新农村建设中心户这支扎根在农民中的“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正以榜样的力量和奉献的热情,带领广大农民改变着绥化乡村的面貌,并满怀信心地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