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在心惊胆战地坐车走了一个半小时的盘山路之后,我们来到了湖南省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文明乡是湘南有名的水果之乡,盛产柑橘等多种亚热带水果。但我们此行的目的与水果没有丝毫的关系,是一个让人感动却又令人心酸的故事吸引来的。
故事的主人公叫徐解秀。1934年11月6日夜,突破了敌人第二道封锁线的红军一部在沙洲村宿营。有3个红军姑娘就住在了年轻的农妇徐解秀家里。当时徐解秀家里很穷,她与丈夫加上两个孩子只有一条烂棉絮。晚上,3个红军姑娘拿出一条被子与徐解秀住在一起。第二天傍晚,3位红军姑娘临走时,将自己的被子剪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可徐解秀不敢要,就在她们推来推去时,红军的大部队已翻过了前面的大山。徐解秀将3位红军姑娘送到山脚下时,看看天色已晚,就让丈夫朱兰芳送她们翻山。3位红军姑娘一步三回头地对徐解秀说,等将来胜利了,一定会给她送一条完整的被子。谁知她的丈夫和3位红军姑娘一去就是58年,尽管徐解秀每年的这几天都会到村前的山脚下她们当年分手的地方去等候,但直到1991年春天老人去世时,也没有再见到丈夫和3位红军姑娘。徐解秀老人临去世时还在念叨:她们(指红军姑娘)不来看我,他(指丈夫)为什么也不回家呢?
说来很巧,我们在沙洲村外问路时,恰巧遇到了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国永。听说我们来自遥远的黑龙江绥化,朱国永高兴地把我们带到家中。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16口之家,房子很大。徐解秀的儿子今年已74岁了,当年母亲送红军时他才只有两岁。在聊天中记者得知,这个大家庭虽然还不算富裕,但温饱已不成问题。家中有十几亩水田,16个家庭成员有一半长年在外打工。
朱国永把我们领到红军姑娘住过的那栋老屋旁。因为家中管钥匙的人不在,我们无法进到里面,但通过屋后一个小窗子,我们依然看清了屋中的那张木床。木床因年代久远而显得发暗发亮。床上面横竖各有4根用来挂蚊帐的竹杆。据朱国永介绍,自从红军姑娘和丈夫走后,徐解秀就没有搬动屋内的木床,因为总认为丈夫和红军姑娘会回来的。
朱国永说,奶奶常对儿孙们说,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红军,忘了共产党的恩情。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人半条的人。
图为徐解秀的后人(儿子,儿媳,孙子)在当年红军战士住宿过的老房子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