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http://suihua.dbw.cn   2006-04-07 14:24:42

            第六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

  以开拓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为重点,构筑以绥化为中心,以肇东、安达、海伦为重要节点,以其他6县为骨干,以30个区域性中心小城镇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到2010年,城镇化滞后局面得到扭转,初步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地方中小城市配套跟进、若干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框架。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8%,城市新增日供水能力12万吨,自来水入户率85%,集中供热普及率50%,主次干道硬化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污水处理率20%,集中供气率15%,绿化覆盖率31%,人均绿地面积6平方米。

  一、突出发展中心城市

  绥化要以建设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城市为目标,着眼于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更好地发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传统工业改组改造步伐,优化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现代生物、新型建材、轻工纺织、生态旅游等具有后发优势的产业,积极吸收哈尔滨等大中城市转移出来的和为之配套的工业。省级绥化经济开发区要突出园区特色,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把经济开发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善、优势产业突出、科技水平较高、竞争能力较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制造业集中区、体制改革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使其成为市区产业集聚的高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加快建设和培育、完善粮油、果菜、农机、建材、农资为主导的“十大市场”体系,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凸显滨北重要商贸集散中心的辐射和集散功能。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坚持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重点搞好城市道路、供排水、燃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善城市环境,搞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要加快新城区开发和建设,以康庄路为生态轴线,向西扩展,引导老城区功能、人口向新城区合理疏解和调整,扭转城市规模过小、人口过密和交通拥挤的状况。新城区开发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要本着“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组团开发和成建制招商等方式,尽快充实面向区域的贸易、信息、教育、科技、文化、居住、休闲和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老城区改造要以提高、改善居民生活和居住质量为重点,搞好棚户区整体开发,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管网改造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增加广场、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打造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风格化居住小区。“十一五”时期,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25公里,改造排水管网60公里,供水管网41公里,基本完成一户一表改装任务;新增居民住宅150万平方米;形成64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能力,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2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城区人口力争增加到4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3平方公里。

  二、搞好县级城市规划建设

  按照主动接轨、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要求,把肇东建设成为哈尔滨卫星城、哈大齐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和以食品、粮化、药化、油化为主的中等工业城市,把安达建设成为哈大齐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和以食品、医药、化工、纺织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把海伦建设成为滨北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以现代农业及大豆产业化为主的综合性城市。庆安、绥棱、兰西、望奎、青冈、明水6个县,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逐步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以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专业化城镇。加强城市供水、排水、供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肇东、安达等具备条件的县(市),要研究开发建设天然气输送工程,改善供气条件。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增加城市广场、绿地面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

  重点发展宋站、昌五、四站、任民、升平、海北、伦河、东风、共合、海兴、东津、四方台、西长发、双河、永安、宝山、太平川、榆林、临江、平山、中和、祯祥、永兴、通达、卫星、先锋、民乐、勤劳、上集、四海店等3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性中心小城镇。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聚,通过省、国家资金支持和多方融资,进一步改善区域性中心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小城镇载体功能,繁荣小城镇经济,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发挥其在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