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为目标,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建设生产较快发展、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69亿元,年均增长6%。
(一)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持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完善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工程,科学配方施肥,增加农用机械装备,依托黑龙江省龙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良种化工程,建设良种生产基地等措施,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作物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病虫害防治体系,保证农作物质量安全。到2010年,国家大型商品粮和优质粮生产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5亿公斤,优质品种率达到95%。
(二)高标准建设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和保护我市开发生产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突出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业,建设绿色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生猪、乳肉牛、肉羊、肉鹅等八大绿色食品基地,在抓好总量发展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控、加工增值和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全面实施寒地黑土品牌战略。到2010年,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增加到1000万亩以上。利用国家加大支持优质粮、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契机,不断提高优质粮生产基地标准。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海伦、北林、庆安、绥棱等地重点建设非转基因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庆安、北林、绥棱等地重点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肇东、青冈、明水、兰西等地重点建设优质玉米生产基地,望奎、海伦、北林等地重点建设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兰西、北林、望奎、海伦等地重点建设优质亚麻生产基地。
(三)突出发展畜牧业。加快推进优势畜产品生产,通过对县(市)区、乡(镇)村繁改站点建设,逐步完善畜牧繁育体系,加快提高畜禽繁育改良水平。积极推广应用冻精配种、杂交改良、胚胎移植和性别控制等新技术,加快奶牛、肉牛、肉羊良种普及与推广。坚持规模饲养与农民普养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专业饲养小区。全面实施好世行贷款奶源基地建设、肉牛产业开发、生猪基地建设、畜产品安全和草原生态恢复与建设等五大工程。利用我市发展奶肉牛、生猪、大鹅的良好资源和条件,在全市建设优质乳肉牛、生猪和大鹅生产基地。西部半农半牧县(市)重点建设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加强动物防疫及监督体系建设,严格控制疫情发生,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和非疫区出口基地。到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四)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和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玉米、水稻、大豆、亚麻、生猪、肉牛、大鹅以及鲜奶等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研方面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法制监督和管理,维护经济合同的严肃性,依法保护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到2010年,全市产业化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牵动力、辐射力较强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35户以上,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防洪、除涝、灌溉、蓄水、供水、引水的骨干水利工程。重点搞好海伦联丰、望奎卫星、青冈胜利、绥棱向阳、北林幸福等10座病险水库消险加固,争取国家和省对阁山水库建设的支持;加强呼兰河、通肯河、诺敏河等中小河流的堤防建设,加固堤防41公里,达到20—30年一遇防洪标准;全面完成绥化永安、绥棱长阁等7个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海伦通肯河、肇东涝洲、望奎西部、明水东部、兰西西北和河东等大中型涝区治理工程建设,新增除涝面积130万亩。抓住国家和省对购置农机具补助的机遇,加快农机具更新改造,继续增加大马力拖拉机和青贮机械,扩大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范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0年,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350个,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0%以上。
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林业体制和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释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各类农村股份合作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就业、医疗、扶贫和环保制度改革,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搞好10个县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外派劳务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能力,尽快建成连接国内外的农民工培训输出基地。强化对农民工的信息、组织、维权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服务,消除不合理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把管理、培训、外输、维权、信息反馈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形成劳务经济产业链,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临时打工向稳定就业,由自发转移为主向组织化、市场化、规范化输出转变。大力培育和推介专业化劳务品牌,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村二、三产业,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到2010年,力争转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万人以上。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着力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制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落实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解决贫困生辍学问题。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实施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10年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达到95%以上。昌五、四方台、东津、上集、任民、榆林、临江等区位和办学条件好的区域性小城镇,通过国家和省投资支持以及服务社会化等方式筹措资金,积极兴建寄宿生宿舍、食堂。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加速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步伐,实现村村通光缆。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120个农村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装备,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逐步建立以大病保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10年,农村居民受益人口达到90%以上。搞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继续对农村乡镇审判法庭、司法所、派出所进行建设和改造。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造通村公路5000公里,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饮水质量未达标人口118万人。通过建设垃圾收集站,实施村屯节能型住宅建设、村屯绿化和清洁能源工程,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救助等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挖掘增收潜力,培育增收途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向农民多提供和传授适宜本地农业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实用技术知识,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增加优质农产品和专用名牌产品生产,加快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施“科技星火燎原”计划,为农村培养更多的“致富能人”、“科技能手”。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帮助农民精心谋划一批短平快、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农业生产项目。大力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和市场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提高综合效益。整顿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广辟“绿色通道”,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务业领域,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和完善多功能、系列化、全方位的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减轻农民负担。健全和完善城市反哺农村的服务机制,实现程序互动,优势互补。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减轻动物疫情和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依据自然条件和发展潜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选择不同类型的村屯先行试点,摸索总结经验,便于分类指导。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动员社会各界采取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好、保护好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