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http://suihua.dbw.cn   2006-04-07 14:24:42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一、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为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国内国际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提供了条件;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大对优质粮主产区和“三农”支持力度,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内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原料产地转移趋势的增强,为我市发挥农牧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要素支撑;全国性经济增长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矛盾日益突出,部分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和产业聚集;发达地区对劳动力旺盛需求态势,为我市大规模转移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契机;省委决定集中人力、财力支持绥化经济社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全省启动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我市连接哈尔滨和大庆、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工业化平台;经济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已取得的显著成果,特别是正风兴市、凝心干事、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全国新一轮竞相发展热潮已经掀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给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度;新科技革命趋势进一步增强,对我们落后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资本向收益率高的地区转移、人才向报酬高的地区流动的趋势明显,给我们带来了借助外力、引进外脑更加艰难的挑战;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等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仍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二、总体要求和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招商引资和大项目牵动为突破口,全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兴市、工业化富市、科教强市、多渠道富民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绥化”。按照这一总体要求,要突出遵循以下指导方针:

  ——坚持又快又好发展。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突破重点工作,攻克薄弱环节,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通过又快又好的发展破解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逐步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间的差距。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教强市战略。以哈工大、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为支撑,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强化人才培养和使用,突破人才瓶颈制约。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机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力度推进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发展目标

  按照以上总体要求和指导方针,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两城四地”,实现“两个翻番”。“两城四地”,就是把绥化建设成为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闻名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农牧良种繁育生产推广基地,滨北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和连接国内外的农民工培训输出基地。“两个翻番”,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基础上,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对外开放程度较大提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道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目标。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0美元,年均增长10.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3%。

  ——结构调整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到21%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服务业得到较大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8.5:28:43.5。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城镇化水平达到38%。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6%,农村居民家庭自来水入户率30%。城市基础设施和乡村道路有较大改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加强,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科技与教育发展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有较大提高,工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2%和52.5%,高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万人,年均增长25%,大学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

  ——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平方米,新建房屋节能率达到65%以上,生活和医疗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在“十五”期末水平,工业“三废”基本达标排放。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