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1月10日讯(绥关工)近年来,市关工委把深入实施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点任务,精心谋划,扎实推动传承红色基因常态化,推动红色基因教育入脑入心。
一是组织青少年参观学习红色基因示范基地常态化。绥化市是东北抗联的主要游击区,是抗联西征的会师地,是中共北满省委的驻地。抗联名将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于天放、赵一曼等革命先驱,爱国将领马占山等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留下了光辉的历史印记和宝贵的红色资源。全市各级关工组织充分发挥省级、市级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的教育功能,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持续深入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通过新学期“第一课”等途径组织中、小学生到抗联纪念馆、林枫纪念馆、马玉祥纪念馆、白马石会师地等进行祭奠和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学生自觉把记忆转化为情感激发,把红色基因自觉融入灵魂深处。
二是推进“讲好红色故事”常态化。明水县关工委与教育局、教育关工委携手,组织“五老”人员深入学校、社区讲党史、讲党课,推动了“讲好党史故事”活动深入开展,各中小学讲党史故事300多个,宣讲200多场次。海伦市组织老干部报告团成员搜集撰写了“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海伦”等6篇讲述抗日英雄的宣讲稿,分别在实验、向阳、三中、五中、海北小学等学校和乡镇、社区组织宣讲22场,受教育中小学生近2万人次。
三是开展红色经典诵读、书法、绘画、征文活动常态化。绥棱县开展红色经典诵读、书法、绘画、征文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循序渐进地筑牢红色根基。通过诵读红色经典,学生们能够领略革命先辈们的高尚情操;通过书法、绘画、征文,学生们能够表达自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红色基因的认识。庆安县关工委联合教育部门,通过现场讲述抗战故事,重走抗联路,敬献鲜花凝聚深情,绘画抗联血战彩图,撰写抗战书法作品,举办抗战诗歌朗诵,编演抗战文艺节目,追寻抗联红色遗址等八种载体,引导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四是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常态化。关工组织推动引导中小学校以“挖掘红色资源、撰写红色教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家风、办好红色图窗、绘制红色走廊”为平台,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兰西县平山镇关工委组织“五老”人员挖掘革命老区史志资料,撰写了“地下党组织的创立”“刀劈大汉奸杨青”“夜袭太平山伪警察署”“徐泽民在兰西抗日活动”“邢宪章只身脱险”等八大抗战故事。镇关工委还领衔编写了10万余字《复兴革命老区史》《平山革命英烈录》等史志书籍,为青少年赠送300多册,使广大青少年了解本地抗日斗争史,感受到老前辈与日寇斗争的故事,让青少年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为激励青少年个人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是推动传播英雄人物形象常态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编印了《黑土军魂》《黑土壮歌》系列书籍,为英雄立传。《黑土军魂》汇编了49位在绥化出生、在绥化牺牲、在绥化战斗过的英雄人物事迹,书中的雷炎、韩家麟、张锡武等抗日烈士被国家纳入《中国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关工组织积极推动“五老”人员宣讲团传播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故事。去年初开始,《绥化日报》《绥化晚报》等媒体开辟专栏刊发《黑土军魂》《黑土壮歌》等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形象。绥化日报社还推出系列视频故事廉红说“红”,目前已经推出68集英雄故事。《绥化晚报》通过“老刘故事会”专刊,刊发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故事,引领广大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的抗联精神。为深化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今年海伦市关工委选聘“五老”人员红色宣讲员,利用“抖音”“快手”平台,推出了“老胡说海伦”线上红色宣讲栏目。“老胡说海伦”栏目,由海伦市关工委老干部报告团成员配合老促会同志搜集整理讲稿素材、聘请“五老”骨干胡太祥担任主讲人、采用视频讲座叠加字幕和插入画面的方式录制作品。自8月上旬创办播出以来,已连续播出了《雷炎慷慨赴国难,青春碧血染山河》《克音河畔的冰凌花》《抗日烽火燎原地,海伦三度为中心》《顾旭东传》等四个专题节目,在市内外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引起热烈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