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绥棱土陶

来源:绥化日报 2025-10-21 字体:

——探寻绥棱陶器发展脉络

李耀卿 李基通

  地处小兴安岭南端西麓的绥棱县,黑土地下蕴藏着一种珍贵的沉积黄黏土,是烧制陶器的最佳材料,也就是过去生活用的各种泥盆、泥碗、泥罐、泥缸等,当地人叫它土陶。

  土陶成为人类生活器具,在漫长时光中衍生变化,从器物到物件,时间与空间恰到好处地吻合,是祖先的智慧在劳动中获得。

敬仰土陶

  土陶对人类文明可说贡献巨大,已延续几千年。先民们从最初在野外生存时钻木取火,还就地挖个小土坑,点燃坑里的柴火,在上面烘烤食物,燃烧后形成了一层硬实的锅底坑儿,雨天坑里存的积水又不渗漏,也就是受此启发而衍生出各种陶器,人类祖先才有了实用的生活器具,智慧之光从此开启了现代文明的新纪元。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中,陶器一直不离不弃陪伴左右。从最初的盆盆罐罐等,到生活的多个环节,都有陶器的存在。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土陶,成了人们必备的生活器具之一。

  据有关考证,“土陶器具及文化有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有浓郁的汉代风韵、有南北朝的特点及明清时期印痕……”

  发源于远古,接力于石器,经历于春秋,兴盛于唐宋,可谓贯穿古今。大约到了青铜器时代,以及后来铁和瓷器的出现,陶器才完成漫长的呵护人类历史使命,逐渐退出了生活器具的舞台。

  在挖掘龙山文化时,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黑色陶片,陶中精品是黑陶。这一发现证明了陶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又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激发了后人对土陶的顶礼与敬仰。

  底蕴和文脉是能工巧匠的传承,打造地域文化符号,形成独特的风情古韵,岁月蹉跎中,唯有民间民俗更久远。

传承土陶

  明末清初,绥棱县的土陶接续是在上集厂北门外一户姓寇的瓦盆窑,窑的大工匠是寇喜。他们不但烧出洗衣服的大盆、发面用的二盆、盛饭菜用的三盆,还烧出各种二碗、水罐、夜壶等,颜色以灰陶为主。

  寇化林师傅没念过书,17岁就跟二叔寇喜开始学陶艺。他是个爱专研的人,还喜欢养些花草。有一天突发灵感,拉捏了几个形似烟笸箩的花盆、花钵、花罐,外面还刻上一些笨拙的花鸟图案,烧出类似于红砖的颜色,再装上当地松软的黑土,种上几盆对红、蟹爪兰等花卉。盆体色彩喜庆,又因其透气性好不烂根,长势艳丽,花开富贵,生机盎然,每天都有左邻右舍来看热闹的人。

  有一次因窑温过高,土窑失火。情急之下抱来没干透的玉米秸秆和山草盖到窑顶,再压上一层湿土。大火熄灭后起窑时发现一些斑驳的黑色陶。原来大火把玉米秸秆和山草烧透了,湿柴出浓烟,黑烟又返回窑里,外面几层陶盆竟发生了奇特的窑变黑色。是烟熏渗透进陶坯中,才形成了特有的黑色,而且还富有光泽。断代上千年的黑陶高温渗碳烧制技术得到了破解。

  光阴是生活过往的记录者与守望者。工匠们在漫长的时光中细细雕刻、打磨,烧制出灰陶、红陶、黑陶、黄陶、油陶、多彩陶等陶器,土陶家族可谓是“子孙满堂”。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寇家窑搬到县城北门外,公私合营后的土陶厂,主要生产陶盆、陶罐及红砖、瓦片。从马蹄窑改成倒焰窑,不久还用上了电动旋转拉坯机,生产量增加了好几倍。这时寇化林师傅已接过土陶厂技术的重担。

  绥棱土陶独特工艺和“三用窑”经验,引起了当时黑龙江省手工业厅工艺美术处生产科尚科长及创作员刘家弟的关注。刘家弟在15年间多次背着行李住厂指导创作。后来还有省工艺美术处的张大祥、姜世禄、杨世昌、栾修平、吴乃光、张景春、秦奉春等工匠来手把手传技,倾注了大量心血,使绥棱土陶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

  用挂钟发条做刻刀,有了弹性,用装雪花膏的蛤蜊瓤砑光,平整又细腻,用织针来拉线、画圆、顶点,还用三角瓦片压“狗牙印”等。刻画出的大蓼瓣、祥云、盘长、胡椒眼儿及花鸟虫鱼、梅兰竹菊等图纹,手法及思路都来自百姓日常生活,又同民间的年画、柜画、镜画、窗花、冰花、剪纸、门神、挂钱等风格巧妙结合。虽略显抽象与笨拙,但栩栩如生,稚态可掬,浓郁的乡土气息非常受当地人喜爱。

  60年代初期,县手工业局组建了绥棱县工艺美术陶器厂,添置了新设备,生产花盆、手抠坯。在寇化林、寇维军父子及夏连方、王福臣、程国良、林玉生、吕建国、华喜才、孟庆义、连高营、尹伊君、程国良、张金、李友英、林树兰、寇维芝、陈爱英、刘焕玲等技工的传承下,绥棱土陶技艺有了较大的飞跃,红色花盆及黑陶工艺品年产量突破3万多件。

  单层、双层、多层、镂空透雕、浮雕、镶嵌、彩绘等工艺日臻成熟,花盆、花瓶、香熏、卷缸、葫芦、瓶摆、泥塑及笔筒、烟灰缸等种类繁多,观赏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一米多高的大花瓶,大口径的花盆,四方挂画,还有殿宇、楼阁形态的装饰陶件,在擅长精雕细琢匠人们粗大的手上活灵活现,去追求艺术生命的永恒。

  在60年代出版的一本全国旅游地图册上,绥棱被标注上“中国土陶工艺品之乡”。带着泥土芳香的土陶,土生土长,返璞归真,乡村自然气息浓厚,绥棱土陶地域名气也远播国内外。

  1962年初春,我国第一批“化林”牌镂空透雕6002型花盆,经千百次水与火的淬炼出炉了。先后参加新加坡、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博览会,祖国民间土陶瑰宝放出耀眼的光芒。

  宫家屯南面的黄土坑,是屯里人扒炕抹墙的取土场,盖房子脱坯也在这里。因土质细腻、弹性好、可塑性强和干燥后不易开裂等,成为制作绥棱土陶原料的主要土源。

  把黄土人工挖出晾晒,干透后粉碎、滤泥、陈腐、练泥,十几天后形成比面团还柔软的泥。师傅们按作品的大小来分泥,泥块放在转盘上,或手摇或脚踏或电动旋转拉坯,张弛有度,伸缩自如,掌生万物,泥塑乾坤,全凭天长日久的手工和眼力。经拉坯、开腔、开口、收口等,简单几件工具,就把心灵生出的图案拉、雕出来,一件作品需几千刀、上万点。

  陶坯拉成形后,根据器型大小要阴干一周左右,然后还要经过修型、磨光、绘画、雕刻、二遍抛光、低温干燥、高温干燥、入窑烧结、出窑验货等十几道工序,一件完美的陶器才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700度左右窑温的烧制中,土与火交融,古老的技法涅槃重生。可以想象,寇师傅时常同徒弟们对着窑炉口出神,火光映着古铜色脸庞,仿佛在与远古匠人对话。在烟雾缭绕中等待着“声如磬、亮如光、色如漆”的神奇出现。

  从泥到陶,再经窑火考验,千件作品千种姿态,民俗个性表现十足。人们可以感知到,在每一次庄重的出窑仪式后面,都可看出能工巧匠们默默付出的辛勤与汗水。

  1963年,著名泥塑艺人“泥人张”两次来绥棱体验生活,捏过几尊佛像、花木兰从军等人物造型,还捏了一尊毛主席坐像。1965年国家组织老艺人进京参观交流,郭沫若副委员长看到一件双层透雕笔洗后说:“这是民间的东西,有点像古陶,乡土味很浓,古朴不俗。”

  在1967年广交会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轻工产品展区,看到了绥棱红色花盆,问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当得知是用北方黄黏土烧制的后,又联想到其他展区的鸡毛掸子和大蒜辫子,意味深长地说:“鸡毛蒜皮创外汇,黄土也能换黄金,何乐而不为!”

  绥棱土陶开始大步走向国内外市场,到60年代后期,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荷兰、西班牙、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土陶系列产品年产量超10万件,出口达25万件。在一次广州春交会上仅日本客商就订制1700件。还被轻工业部评为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

  1977年10月,中国工艺美术社为毛主席纪念堂选定绥棱土陶作为敬献工艺品之一。企业职工感到任务艰巨又光荣,立即成立了寇维军、孟庆义、吕建国、潘树林、杨亚君、华喜才拉坯创作小组,人们夜以继日唱着东方红赶制生产。近一个月时间烧制了20个高68公分、器口宽60公分的双层透雕镂空黑色花盆,编号为6602。因多数盆有裂纹,仅选出8个完整盆,派专人坐火车送到北京。当时大花盆被披红戴花、插上小红旗,人们敲锣打鼓送上火车。

  到1979年,从靠手摇脚蹬制作过渡到半机械化流水线生产,达到30多个品种。绥棱土陶第三代传承人寇维军的作品在全国陶瓷展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双耳浮雕花瓶》获黑龙江工艺美术展金奖,《奥运之星》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精品博览会精品奖。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仅日本就有8个商社经营。被当时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陶瓷展览会评为名牌产品。

  繁多厚重的民俗技艺,是天长日久的守望,追求器件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陶器的窑变一样,尽情表现光与彩的炫目。

挖掘土陶

  计划经济时代过去了,绥棱县工艺美术陶器厂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技工出走、内销不畅、资金不足,还由于当时包装问题解决不了,破损率较高,只能是手提肩扛少量外销,企业一度看摊守业。

  “国宝期盼再辉煌”,这个是1985年发表在《中国特产报》《陶器报》《生活报》《绥化日报》等媒体的报道,期望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投资,一时轰动不小。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统文化底蕴重新唤醒,旅游伴手礼需求增大,还有人们对地域民俗特色产品的期盼,绥棱土陶又迎来了一个复苏的黄金期。

  一批去外地的老工匠回来,闲暇在家的老技工也被请了回来。寇维军、裴龙、孟庆义、尹伊君、张金、潘树林及侯力平、刘兴印、李少森、宋永平、赵银环、冯超、白洋等老工匠和新人的传承,让绥棱土陶薪火相传,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尹伊君,黑龙江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1978年进入工艺美术陶器厂的技术员,对陶的感情深厚。2006年初春,他放弃在大连的优越生活,回到家乡,租赁老窑厂开始抢救性复产绥棱土陶。在生活用陶向装饰用陶转变上,他大胆尝试,作品在省旅游商品成果展示创意设计大赛上获得“最具特色奖”。《龙腾》《龙抬头》作品获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美术大师和精英评比金奖。

  2009年初春,绥棱县政府把绥棱140件“花窗”“脸谱”等土陶作品送进钓鱼台国宾馆,成了为国争光的国礼之一。这对工匠们的鼓舞是巨大的,创作的品种超百种,工艺和手法在传统中飞跃。各级领导对绥棱土陶的关注与支持也是逐年升温。

  土陶家族中成员黑陶,被誉为“黑美人”。22岁就在陶艺车间当学徒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孟庆义,为县职校传带学生500多人,他在第六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上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称号。国家技能大师刘兴印创作的双色灵透黑陶制备方法、系列陶瓶等18项工艺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在50多件获奖作品中,《牡丹吉祥富贵宝瓶》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他的土陶工作室里收藏了上千件造型各异的土陶,其中“盛世开运宝瓶”成了镇室之宝;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龙江工匠李少森创作的黑陶“四君子”花瓶作品获国际森林博览会金奖。他研发出的漆彩山景、三维立体陶画等作品,意境深远,备受好评。

  工匠辈出,精品不断,让绥棱土陶的神韵异彩纷呈。炫目展、哈冾会、文博会、世博会等大型展会不断亮相,7家土陶生产、经销企业成立了土陶文化艺术研究所、绥棱土陶行业协会。陶源陶文化艺术开发公司的侯力平,时常到山里寻“宝”,发现了绿黏土、黑黏土和红胶土,这种土的陶坯最高可以承烧到1300度。还烧出挂釉茶盏、茶壶等生活实用陶器。

  匠人们的灵感往往是在岁月沧桑中偶然“捡拾”的“金粒”,是日积月累熟能生巧的道法自然,更是孜孜以求获得的天赐宝物。现代黑陶公司研发出的“灵透”“灵光”“多彩”黑陶,早上看黑中透青,中午看黑中透紫,晚上看黑中透亮,陶面随着一天节律的变化而柔光跳动、端庄灵秀。2007年,绥棱黑陶制作技艺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在九十年代后期来绥棱考察多日,称绥棱土陶是“中国现代装饰陶发祥地”。来自民间的手工艺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了一方地域响当当的名片。

  “绥棱土陶,看到夏朝。”一句现代广告语,人们或许在陶的衍变脉络中寻找到传承的答案,更可直观了解绥棱土陶的厚重历史与璀璨的未来。

  从远古走来的绥棱土陶,厚积薄发,雍容万千,正焕发着美轮美奂的现代土陶艺术魅力。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