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邰子卉 全媒体记者 王宏妍

北林,这片被呼兰河与诺敏河滋养的沃土,以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层孕育着水稻的天赋灵韵。绥化市嘉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便深深扎根于此,二十余载与这片土地相守相伴,从打破高纬度香稻种植禁区,到以数字化重塑农业生产逻辑,企业的创新轨迹,成为寒地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也让黑土地的馈赠绽放出最本真的优质光芒。
突破纬度限制的“香稻革命”
作为寒地水稻种植领域的开拓者,嘉香米业的创新基因首先体现在品种研发上。公司自主培育的“绥粳4号”,不仅是世界首个高纬度寒地香稻品种,更彻底改写了“寒地不能产香稻”的传统认知。这一突破源于“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团队的技术攻关,通过基因优选与寒地适应性改良,使香稻在北纬47度的黑土地上实现规模化种植。
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获得数十项独立知识产权,近二十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绥粳4号”“苗稻2号”等核心品种,以香味物质含量高、籽粒饱满度好、食味值突出的特性,成为寒地优质米的标杆。2017年与哈尔滨农科院的深度合作,更将育种创新推向系统化轨道,“哈系”优特香稻品种的持续涌现,为产业链提供了稳定的优质种源支撑。
从“经验种植”到“数据决策”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在于生产方式的革新。2021年,嘉香米业与中国联通联手启动的“5G+智慧农业”项目,成为寒地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实践。通过在种植基地部署物联网传感器、无人机巡检设备,结合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构建起“土壤墒情-气象监测-生长预测-精准管控”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这一创新模式实现了三个关键转变:从凭经验判断到依数据决策,通过土壤养分、水分含量等实时数据指导施肥灌溉;从分散种植到标准化管理,28万亩订单种植基地均采用统一的数字化操作规程;从被动应对灾害到主动风险防控,基于历史数据与气象模型提前制定应对方案。该系统使水稻种植的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5%,印证了“藏粮于技”战略在寒地的实践成效。
构建“三产融合”的价值闭环
在嘉香米业的产业版图中,创新不仅体现在单点技术突破,更在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升级。公司打造的“四企、一社、一基地”架构,将种业研发、种植托管、加工仓储、市场销售等环节有机串联,形成“种研-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的完整价值链。
生产端,引进佐竹进口设备与布勒智慧稻米生产线的四条加工线,实现年处理60万吨水稻的智能化加工能力,通过色选精度0.01mm级的设备确保成品米品质稳定;仓储端30余座现代化仓储库与日烘干千吨的设备,构建起“即收即烘即储”的闭环,减少原粮损耗率至3%以下;销售端,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办事处与数字化营销网络,使“诺敏河”“苗氏香米”等品牌精准触达不同消费层级,实现优质优价的市场反馈。
以体系化建设筑牢品质根基
创新的可持续性离不开标准支撑。嘉香米业通过构建多层级标准体系,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可复制的规范。2003年率先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009年同步通过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17年拿下有机产品认证,形成从基础到高端的品质认证矩阵。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企业深度参与标准制定:2020年“寒地香米”企业标准入围全国稻谷加工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2023年主导起草《北林香米》团体标准,为区域特色米种建立品质标尺。这些标准不仅规范了自身生产,更带动了寒地香稻产业的整体升级,使“绥化香米”成为兼具品质与辨识度的区域名片。
从打破技术壁垒的品种创新,到重构生产逻辑的模式创新,再到引领行业升级的标准创新,嘉香米业以二十余年的持续探索,证明了科技创新是激活农业潜力的核心密码。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一条以创新为纽带的特色水稻经济循环链正不断延伸,为寒地农业现代化提供着可借鉴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