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俊杉
一束鲜花摆放在烈士陵园的衣冠冢前,14年了,从绥化军营的饺子锅到烈士陵园的白菊束,齐飞和他的爱心传递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诚信户外天下分队,用脚步在城市地图上踩出了一串温暖的坐标。
2011年的建军节,绥化军营的食堂里响起志愿者们的欢声笑语。30多个年轻人围着案板擀皮、调馅,齐飞站在最中间,额头上渗着汗珠却笑得灿烂。那天出锅的饺子堆成小山,战士们捧着热乎的饺子直说“有家的味道”。谁也没想到,这个临时起意的慰问活动,会演变成一场跨越10余年的坚守。此后每年八一建军节、中秋节、元宵节,营区里总会准时出现他们的身影。
齐飞辗转联系到几位健在的老战士,在社区活动室组织了一场特殊的故事会。故事会上,前排坐着五位抗美援朝老兵,后排是20多位青涩的学生志愿者,老战士颤抖着举起残缺的手掌,讲述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如何用身体堵住枪眼时,在场的孩子们都红了眼眶。“这些故事不能只躺在历史书里。”齐飞在活动总结里写道,“要让孩子们亲眼看看英雄的模样。”
每年清明节,烈士陵园的松柏间总会飘荡着稚嫩的宣誓声。齐飞带领着志愿者和学生们擦拭墓碑、敬献花圈,听讲解员讲述每座墓碑背后的故事。“张树忠老人走的那天,窗外的花正好开了。”齐飞翻着手机里的相册,照片里的老人穿着志愿军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笑得像个孩子。这些年,他们送走了张传忠、张树忠等老战士,曾经熟悉的面孔一个个减少,但队伍里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七八个人,到如今已经有了数十名志愿者。
在盛和福源小区的长椅上,齐飞望着夕阳出神。14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足迹背后,是一个个温暖的瞬间。“我就是想做个榜样。”齐飞的话语朴素却坚定,“等我们老了,这些孩子会接着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