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生
“村西边的涵洞淤塞比较严重,肯定会影响排涝!”“文化广场的健身器材有几个螺丝松动了,不安全,得赶紧找人修一下。”这是近日晚饭后,在望奎县东升乡恭四村的村民“议事广场”,10余名议事成员围坐在一起议事的画面。
“大家的建议我都记下来了,明天就分别安排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宫艳祥说。今年,在他的笔记本上,已经记录了20余件在“议事广场”收集到的村民诉求建议。目前,有15件全部落实到位,还有5件正在办理中。
村里有事,村民协商解决,村民成为村级治理舞台的主角。这一举措,让恭四村凝聚力更强了,村党支部的威信也更高了。
为促进基层和谐发展,这个县在每个行政村设立“议事广场”。没有讲话稿,不设主席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搬着板凳围坐在广场上,从邻里纠纷到产业发展,从基础设施到环境整治,所有议题都由村民“点单”。“这个‘议事广场’凝聚了基层治理合力,也让村民在村里找到了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望奎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李庆达说。
近年来,为破解乡村治理过程中“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局,这个县积极构建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议事体系,能够在村里解决的,村委会及时解决;村委会解决不了的,上交乡镇“联席会”统筹解决。这个县还推出“线上+线下”双平台,村民不仅能在现场提建议,还能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提诉求,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