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高淑萍 扎根乡村 守望成长

来源:绥化新闻网 2024-09-04 字体:

  全媒体记者 王宏妍

  二十六年,她把青春编织进乡村教育的画卷,用岁月奏响一曲动人的乐章;以无尽的耐心与温柔,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以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开拓教育教学新方法,面对有限的资源和挑战,从没有抱怨和懈怠,只有对学生未来的无限期望。她叫高淑萍,是安达市卧里屯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参加工作至今,一直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着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脚沾泥土静待花开

  时光回溯到1998年8月,高淑萍带着青春的憧憬和教师的荣耀,踏入乡村小学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自此,她便扎根乡村教育,从未离去。

  初入学校,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她便把自己磨炼成了“全能型”教师,同时担任着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她深知,自己手中的粉笔,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塑造未来、点亮希望的灯塔,工作中,她认真钻研教法、学法,倾心洞察学生,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就像给孩子们上课里讲的滴水穿石一样,不断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成绩在全镇考试排名中名次靠前。初中、高中、大学……许多学校的光荣榜上,都是她曾经的学生。

  2012年,高淑萍面临着职业生涯的一次新考验——“合村并校”,全乡8所农村小学并校后,她被任命为教学副校长的重任,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对于一所合并校而言,高淑萍首先面对的就是教师队伍重组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挑战,“教师的状态是一滩散沙,学生的状态是一团糟,纪律差,没有学习积极性,好多孩子连作业都不写了……学校的状态可以用‘糟糕极了’来形容。”

  “无论如何也不能耽误了孩子们。”高淑萍在焦急之余努力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智慧改变现状。她带头成立了20个教学班,由班主任承担语文、数学两科教学任务,安排教导处布置正常的教学任务,进行开学初的检查工作。随后针对检查暴露的问题,重新制定教学计划、管理方案、作业检查细则和方案,采取每周每班随机抽取五名学生作业等方法,终于让学校的教学管理初显成效。在此基础之上,高淑萍带领同事十年如一日坚持狠抓常规管理,狠抓教学中的细节,规范学生的书写……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勤于钻研提升素养

  2013年,安达市卧里屯镇中心学校参加了并校后的第一次全市统考,高淑萍回忆时笑称,当时的考试结果给了自己“致命一击”,倒数第一。

  高淑萍和同事们紧急研究教学方案,狠抓常规教学管理。通过公开课、教改研讨、常规检查、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身为教学校长,她以身作则,认真听评每一节课,给年轻教师以悉心的指导,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的告知,带领他们进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研究,经常组织学科集体备课,业务讲座,视频学习等,终于迎来了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一批优秀教师先后在市里出课和交流。

  2014年全市统考,喜讯传来,学校从倒数第一跃居正数第二。但高淑萍和同事们并没有止步,十年如一日,尽管没有统考,他们一直勤奋钻研着,2024年1月全市质量监测,安达市卧里屯镇中心学校获得了全市小学组第四名、农村组第一的成绩。面对好成绩,高淑萍动情地说:“真想向老师们说一句辛苦了,这一路走来,大家和我摸爬滚打坚持下来特别不容易,更要谢谢他们让无数“新苗”眺望到了更远的世界。”

  喜获丰收桃李满园

  高淑萍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先后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及国培计划的业务学习,在自己进步的同时也带动着同事们一同进步。

  近年来,她和同事们以“夯实基础,打造实效课堂”为主题进行校本教学研究。通过以老带新,培养青年骨干力量,经过不断完善,按照学科特点将全校教师分成五大组,每个学科任教都配备青年骨干。同时学校每学期都会提出学习主题,每组每个学科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研修主题,大家一起提出问题,不断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许多新理念、新方法都及时在课堂上落地生根,更好地服务学生。

  因为工作努力、教育教学成绩突出,高淑萍先后获得省县域先进人才、绥化市优秀教师、安达市政府嘉奖、安达市级课改先进个人等荣誉,更是在2018年9月就取得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在她的带领下,同事们在教学领域也都硕果累累,大家在乡村教育的舞台上都绽放出了最绚烂的光彩。

  高淑萍就像是乡村教育田野上的一颗倔强的种子,无论风吹雨打,稳稳扎根大地,矢志不移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温暖着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心灵。她说,自己将不遗余力,用满腔热忱,继续全身心地躬耕于乡村教育的沃土之上。


编辑:刘申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