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种植面积91%以上
东北网绥化3月25日讯 ( 杨光 特约记者 金林 ) 庆安县平安镇水稻育秧开始以后,采取多种实惠措施,改变大棚育秧的传统做法,由田间搬进工厂,全面推行智能化车间育秧新技术,推广面积已占到水稻种植面积的91%以上,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的一步,也走出一条水稻高质量发展之路。
平安镇是水稻种植大镇,全镇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过去水稻种植一直采取大棚育秧,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又逐步创新发展双层薄膜育秧新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有利于增加地温,抵制风雪侵害。但是抵御不了“倒春寒”和阴雨天,也容易受到土壤中化肥农药残留的侵害。面对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为确保水稻种植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整体现代化,决定今年把水稻育秧从田间搬到工厂,全面推行智能数字化育秧新技术。
但许多农户对这项新技术不认可,主要存在三怕:工厂育的秧是不是优良品种,农民不托底,怕不是高产种子;在大棚育秧使用的木杆、竹条和塑料等物资,再也用不上,怕浪费资源;工厂离土育秧,苗土分离,怕出不了壮苗。针对这“三怕”,镇政府用实实在在的优惠引导农民,帮助解除心结。
镇政府派出多名干部,深入到村屯,登门入户宣传,向农户着力讲清工厂育秧的品种都是在海南进行水稻加代繁育的新品种。这一种子是来自黑龙江地产的优秀品种,在南繁进行冬季繁育后,再将种子寄回寒地种植,耐寒高产,抵抗病虫害能力强,而且口味清香好吃,在市场上非常走俏,可托底放心地种植工厂育秧的种子,而且享受政府补贴。
对于增加农户负担也不必担忧,虽然每个育秧车间都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机械,安装有智慧屏和北斗智能终端,育秧全过程全由电脑自动控制。但收费却非常低廉,每亩地只收3.2元的加工费,而每亩地还补偿4元,以补偿大棚用料的损失,这就等于没收加工费,况且农户再不用整地、扣棚、下种。究竟合算不合算,农户心中都有个明白账。
工厂育出的秧苗能否获得高产,这是农民最担心的问题。镇政府让水稻种植大户现身说法,解除了农民的担忧。民族村的谷成顺去年种了1500亩水稻,完全是工厂育秧,用的是南繁品种。他作为工厂育秧操作手,亲眼目睹了育秧全过程,见到的是营养液全部现场配制,按照配方分毫不差,培育出的秧苗棵棵翠绿挺实,移栽到地里都不缓苗,每亩产量比大棚育秧增产120多斤。他说,这样的新技术谁不采用,那就是傻冒一个,农业现代化不能在咱这里“卡壳”。
由于引导工作做得精细又实惠,做到了农民的心坎上,让农户得到摸得着的利益,纷纷采用先进技术自然成为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