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绥化日报 2024-01-11 字体:

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于钦明   马 琳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我们要持续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着眼新形势新挑战把握新任务新要求,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把各项要求部署不折不扣落细落实。

赓续中华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就在于中华文化的不断传承。黑龙江人民在这片黑土之上,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璀璨文明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赓续中华文脉,守护传承龙江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宝贵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阐发。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要使其更符合时代的需求。我省要加强对金上京遗址、小南山遗址等诸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让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黑龙江的历史和文化,这也是龙江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面向群众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文化普及,借助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感染人、引导人,在理论宣讲中融入诗歌文化、戏剧文化、影视文化,融入文学和哲学经典名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润心启智,增强社会共识,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传承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文化管理、文化开发、文化创新等政策体系,实施文化精品提升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地域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培养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开发建设文化数字资源矩阵,打造文化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深耕特色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秉持开放包容  融通古今中外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文化密码。秉持开放包容,既要贯通古今,也要融通中外。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实践为根基、以问题为导向、以中国为立场、以文明为尺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培育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以更开阔的胸怀,更广泛地开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要推出一系列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底蕴的文化产品,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了解与交流,提振信心、树立形象、展示资源,向世界阐释并展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对外宣传,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的国际传播能力。

  坚持守正创新  担负时代使命

  坚持守正创新是遵循文化建设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立足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守正”的理论精髓体现在始终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的精神内核体现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推动思路创新、话语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创新与载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推进文化精品创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艺创作、融媒体产品等各方面,在文化产品中展现其深厚底蕴,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围绕文化的独特禀赋、历史意蕴、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研究成果)

以先进制造业引领龙江新型工业化

  李国庆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共同推进的工业化,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机统一的工业化,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力的工业化,是开放合作与安全自主统筹兼顾的工业化。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我省要锚定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的目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高端制造,走出一条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契合龙江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是我省融入国内大循环、参与国际竞争、形成新增长点的重要引擎。

  一是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建设区域型、行业型和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行“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实施制造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培育涵盖制造业互联网、产业链资源协同服务平台、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创新一体化的数字转型生态。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特点,开发集成一批工业应用程序,整合区域制造资源,形成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制造模式。

  二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和集约部署云计算数据中心、物联网等设施,支持海量数字经济数据需求,构建未来网络创新试验平台。推动数据要素更好自由流动,依法合规开展数据共享、开放和交易。开发适合我省的云计算、大数据、工控软件等高端服务软件,以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数字化转型发展载体,推动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三是大力培养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加大对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探索跨界人才联合培养制度,构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需求对接和定向培养机制,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矩阵。

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一是发挥大型头部企业的关键作用,推进跨地域“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和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立足已有传统制造业企业、产业园区高科技企业基础,推动地标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制造业集群。通过强化企业间战略合作、并购重组、联盟组队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服务,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

  二是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发挥集群集聚创新资源的优势,强化一流创新基础设施和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瞄准未来产业变革和制造业升级方向,在集群内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优质制造。完善集群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和锻长板优势的链主企业,带动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集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

  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能有效推动产品价值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成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的重要发力点。我省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就要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以生产性服务助力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一是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制造业增长要实现由劳动力、资本、资源等传统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以创新设计为纽带和桥梁,助推企业通过提升产品制造水平来不断提升生产制造效能,通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来提升产品价值和竞争力。

  二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要抓住定制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趋势,为服务业定制产品,改变以往单纯加工制造模式,开放设计制造数据、技术研发、信息物流等生产制造各环节的要素和资源,共享要素、协同制造,以资本为桥梁,形成上下游连接的综合体。

  三是在政策上发力。鼓励有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跨行业跨地域进行兼并和重组,在行业领域形成龙头企业;相关金融机构要向企业提供便利,在产业基金的使用上给予新兴企业一定倾斜和支持;在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提升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弹性和活力,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构建和谐有序社会治理共同体

桑雨薇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只有社会治理进入良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的要求,也是新征程上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构建基础:人人有责

  从治理主体来说,共建,需要人人有责,共同参与社会建设。这里的人人既是指每一个具体个体,也包括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各类群体。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突出特征,要把价值主张和利益诉求统一起来,达成集体认同的行动共识,就要在党的领导下,调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合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要调动和发挥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等所有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是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根本要求。其中,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是社会治理体制新增加的两项重要内容。民主协商进一步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是解决基层人民内部矛盾有效的办法,有利于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科技支撑则能够搭建起多元治理的平台,有利于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渠道,能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人人有责的格局形成,是实现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

 构建方式:人人尽责

  从治理方法上来说,共治,需要人人尽责。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中,需要不同治理方式的合力,要坚持政治、尊崇法治、依靠德治、实现自治、推进智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和创新治理的良性循环,更需要共治和自治的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这为建设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基层自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群众工作体系。积极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公共服务圈”。加强基层群防群治组织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加强以社区为核心的阵地建设,探索以社区组长、单元楼长为纽带的睦邻互助组织,把弱关系发展成强关系,打造邻里协商互助的“微自治”。只有增强群众履行责任的能力,才能做到人人尽责。

构建目标:人人享有

  从治理的目标上来说,共享,即人人享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和治理的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人人享有,既体现在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成果中。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来看,要按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原则,完善相关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群众民主参与、诉求表达、利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让每一位公民切实感受到社会治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共建过程中各司其职,在共治过程中各尽其能,在共享过程中各得其所。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成果来看,人民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少难题,如果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社会治理共同体将难以持续和发展。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始终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用真招实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因此,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求人人有责,也需要人人尽责,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达到人人享有的目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凝聚人人有责的力量、激发人人尽责的活力、实现人人享有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进社区

  李竹翠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能否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在“小社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在城市社区(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有利于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下基层、进社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物质富足转向精神富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幸福家园的理解也不仅在于物质层面的满足。在社区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有利于在关系搭建、共识建构、价值引流方面持续释放公共治理新能量,推动实现从物质富足向精神富有转化。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必须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属性。一方面,增加社区公共文化载体,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将传统文化、历史风俗、地域特色融入社区意识形态建设之中,并逐步内化为社区的价值认同和民众的行为规范,通过“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丰富社区作为幸福家园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增加社区公共空间供给,促进居民通过增进交流交往加深互信互助,鼓励社区重建趣缘、育缘、志缘、乐缘、书缘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关系,从邻里关系的修复开始,结成社区作为幸福家园的精神纽带。

从外部介入转向内在赋能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限度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必须盘活内部资源,调动内生力量。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社区民众的主观性愿望。一切政策、项目和资源要以社区接纳和认同为前提,只有被需要的才是最好。要问计、问需、问策于社区民众,做好充分的调研。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发,从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做起,加快补齐弱势短板,发挥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优长,以增加社区居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为目标,促进外部供给与内在需要的有效衔接,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真正嵌入社区治理结构之中,确保发挥惠及民众生活的实际效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主体的能动性作用。在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赋予居民及代表、社区组织、辖区单位等多元主体民主协商的正当性,通过激发身份自醒、身份自觉,打破以往社区参与的行为惯性,重塑新的行动逻辑和治理规则,实现社区服务对象从被动向能动的转变,构建社区协同共建、齐心共治、和谐共享的良好局面。

从聚焦当下转向面向未来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础的重大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生活品质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消费,不断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将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融入国家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的宏观布局,树立社区长远发展的整体观,实现从聚焦当下向前瞻未来的转变。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化、整体性的社区建设工作。一方面,要立足社区在全局工作中的定位,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样本。现代化的城乡社区不仅是治理前沿,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载体。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要能够与时俱进做加法,不断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居民生活服务设施配建规划,统筹打造设施便利、品质保证、标准健全、业态丰富的“全景式”生活服务网络,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城区环境,积极探索智慧社区、健康社区、低碳社区、产业社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和运营新模式。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总体战略,把握未来社区人口密集、流动性强、功能复合的发展趋势,将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与未来社区的多元性、智慧性、便捷性特征相结合,通过全域、全要素整体设计,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统筹规划布局,聚合服务要素,提升治理效能,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大城市数字生活新图景,助力社区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本文为2023年度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